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住上新房子 过上好日子—四川灾区住房重建纪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5月11日   来源:人民日报

    把住房重建作为提升改善人居环境的重大机遇

    如何在农房重建规划中既符合科学、安全、方便要求,又体现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色和生活习惯,同时又利用重建机遇切实改善村民人居环境,成为建设和规划部门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记者在广元市青川县看到,当地在为5万多户农民规划重建永久性住房过程中,把重建作为一次改善农村面貌、提升人居环境的重大机遇,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把“安全、经济、实用、节地、特色”作为农房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依山傍水、显山露水、随形就势、错落有致”的原则,尽量杜绝“夹皮沟”、“拉线式”的建房模式。记者走进几个已经基本完成重建的村落,只见“小青瓦、白粉墙、木兰花窗”式的农家小院里,重新栽植的花草已经绽放出鲜艳的枝叶和花瓣。在利州区工农镇千佛村,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把农舍连在一起,家家户户窗明几净、客厅卧室宽敞整洁。镇长孙小平说,该村坚持新农村建设与灾后重建及居民环境建设规划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相结合,形成了完整规范的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在剑门关古镇,正在全面施工的古镇灾后重建工程,将有效地展现古镇韵味,并成为剑门关景区的重要景点和休闲、购物、娱乐的重要场所。

    在距离老北川县城不远的一处山谷坝子中,一大片错落有致的羌族建筑掩映在夕阳余晖中,这里就是在地震中曾成为废墟的北川县擂鼓镇猫儿石村吉娜羌寨。如今,这里山川依旧、溪水长流,美丽整洁的羌式吊脚楼前,是迎风招展的“羌”字彩旗。猫儿石村村支书张安清告诉记者,吉娜羌寨在重建前,规划部门反复论证征求意见,设计图纸全村人都仔细看过,各级政府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民意,按照老百姓的要求,连同改水改厕改厨改圈等新农村建设措施,一起写入新村规划,整个羌寨设计就是依山就势、层层叠叠,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此外,为增加羌寨的历史感,连村里的灯光照明、污水处理、便捷通道、绿化美化、挡墙河堤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划。到去年底,69幢新居完成建设,村民喜气洋洋地搬进了新家。村民们说,住在这样的新房里,感觉就像回到了老房子,亲切、踏实、舒心!

    地处青藏高原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这次地震的震中所在地,全州13县和215个乡镇近70万人受灾,很多村寨遭到灭顶之灾,需要重建和维护的农房达到13万间。该州受灾最重的震中映秀镇在恢复重建中,规划部门针对当地地质条件,按照“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标,以8度抗震标准设防,在房屋建筑上实行“双保险”,即“上部不减弱、底部要加强”。与此同时,规划部门还针对这里各民族融和聚居地特点,把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要素融入重建中,结合山水环境营造宜人的城镇居住、生活风貌,把民居分成三类进行建设,包括以川西风格和羌族风格为主的滨水居住片区、以川西风格为主的滨水商住片区和以羌、藏风格为主的山体居住片区。目前,总投入约20亿元的映秀镇重建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截至4月24日,阿坝州农房重建累计开工达6万多户、累计竣工近4万户,分别占需重建总量的97%和63%,今年国庆前受灾农户即可全部搬进新居。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住房建设当成改善人居环境的重大机遇,成为备受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截至今年4月,全省纳入规划的城乡住房、城镇体系、农村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防灾减灾、生态修复、市场服务体系、土地整理复垦等10个大类的恢复重建项目已累计开工近1.3万个,占重建任务的近39%,完工项目已超过4000个,累计完成投资近3000亿元,占估算总投资的1/3。

    把住房重建与农村产业重建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

    四川省有关部门在全力推进灾后住房重建的同时,也在千方百计为灾区群众的生计筹划长远,让灾区群众不仅及早住上新房子,而且还能住得下去、生存得下去。

    在都江堰市的蒲阳镇花溪村,村民骞锡萍一家有座三排平房和一座二层小楼围成的川西风格农家小院。骞锡萍告诉记者,在重建中她家获得了政府的1.6万元补助金,加上自己的一些积蓄,再向银行贷了3万元,总共花了6万多元就把小院子重新修好建好。她指着对面一块占地近百亩正在建设的生态蔬菜大棚基地说,蔬菜基地占了她家的土地,要请她们一家当工人,一旦到蔬菜大棚基地上班,她家的收入就能翻倍,银行的万元贷款也容易还了。蒲阳镇党委书记杨德伟说,光全镇灾后住房重建就要拉动近4亿元的内需,镇上的川苏产业园区内还有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建材、新材料等数十家企业,不少居民就在本地上班。全镇大量农民现在已经转变成为农业产业工人,目前镇上已有两个占地1000多亩的“折耳根”种植基地、3000多亩药材种植基地、7000亩笋用竹和2000亩猕猴桃种植基地。“这些农业产业项目已使得全镇居民的年平均收入提高了大约1000元”。

    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告诉记者,作为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江堰按照“四位一体”的城乡一体化实践思路,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融入灾后重建和产业重建中,让灾区群众不仅能住上漂亮的新房子,更能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地处秦巴山区的广元市是一个山区、老区和连片贫困地区“三区”合一的市,“5·12”特大地震又让这里成了极重灾区,全市有近20万农户房屋需要重建。在重建中,广元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发展作为重建第一要义,把灾后农房重建与产业发展、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城镇化战略有机结合,努力夯实群众安居乐业基础,实现灾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市委书记罗强告诉记者:只有新房子,没有新产业,不是新农村。为此,广元市在农村永久性住房重建中,大力发展畜牧、林业、果蔬三大优势产业和猕猴桃、木耳、核桃、烟叶、茶叶、油橄榄等特色产品,并有序组织灾区农村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参与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工程务工。去年全市虽遭了大灾,但创下了大灾之年“粮食不减产、农民保增收”的好成绩,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7%,今年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也实现了“开门红”。

    在极重灾区汶川县,由于产业恢复带来的效益,全县农房重建开工率已达93.6%,今年一季度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也达到1053元,同比增长达23%,其中旅游业是收益最好的项目之一,目前汶川县的景区道路、宾馆等旅游基础设施正在恢复之中。震中映秀镇正式启动一日游后,今年前4个月旅游总收入就达6000多万元,同比增长近25%。

    为扩大灾区农民增收门路,四川省劳务部门也利用各种办法和手段,全力以赴开辟劳务市场。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一季度,全省各地为扩大农民工就业,先后对72万多农民进行了劳动技能培训,培训规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万多人,1777万人实现省内外劳务转移输出,今年前3个月全省农民工务工收入达到272亿多元。

    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增强农民增收能力,是四川省各地在推进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农业厅负责人介绍说,四川省在去年大灾之年夺得农业大丰收、农民增收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以来,围绕灾区群众增收的农业生产项目投入大幅增加,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省扩大内需新增农林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7亿元,一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达610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350元左右,同比增长10%。有关专家分析说,只要保持这种发展态势,今年全年粮食增产10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的目标任务完全能够实现。

    碧绿的田野、漂亮的农房、正在加紧建设的城镇,一个崭新的天府之国向我们款款走来。(记者 郑德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废墟上崛起温暖的家--四川灾区群众住房重建纪实
·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彭州市将启动城镇住房重建工作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