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新疆大力培育“五彩产业”成为惠民增收的新渠道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6月05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5日电(记者赵春晖)借助独特的气候和资源优势,新疆近年来大力培育红黄绿白黑“五彩经济”。集中、倾斜式的发展战略,使一大批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逐渐成为惠民增收的新渠道。

    “红色产业”冲破“绿色壁垒”

    以往终日与羊群为伴的哈萨克族老人阿合买提江,如今放下了皮鞭,变成了种番茄的好手。阿合买提江居住的玛纳斯县西凉户村正是依靠这种经济作物,成为新疆北部最富有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

    今年初,当地一家番茄加工企业继续与西凉户村签订了番茄收购订单。企业不仅统一提供种子,还向村里派出了技术人员。厂家的要求具体到了从播种到采收、运输的每个环节。

    位于天山北坡的西凉户村的海拔为1000多米,炽热的阳光和洁净的空气使这里成为世界最适宜种植番茄的区域之一。阿合买提江说:“用我的番茄做成的产品要卖到欧洲去,不按企业要求做,会丢中国的脸!”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新疆番茄酱产品逐渐打开国际市场,并开始与国外企业竞争。部分企业的成功引来效仿者,当地番茄加工企业一度增加到50多家,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忽视质量的后果是可怕的。新疆出产的番茄酱在国外的“绿色壁垒”前频频碰壁,种植番茄的农民收入也受到很大影响。

    这一系列后果迫使中国企业和农民开始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也使得曾经“失宠”国际市场的新疆番茄的品质重新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据世界番茄组织统计,从2007年起,新疆番茄酱的出口量已超过世界贸易总量的四分之一。

    “点沙成金”让“死亡之海”变“希望之海”

    十几年前,由于抵挡不住肆虐的风沙,阿不都拉一家不得不背井离乡;而如今,通过人工种植红柳大芸,阿不都拉和村民们不但收回了被黄沙侵占的家园,还从中淘出了“金子”。

    阿不都拉是新疆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农民,他所在的阿甫塔甫勒克库勒村处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漫漫风沙无休止地侵袭着这片绿洲,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阿甫塔甫勒克库勒村被迫多次搬迁。

    正当阿不都拉等村民们想办法寻求新的发展之际,新疆荒漠产业攻关项目也取得重大进展,苜蓿、大芸、枸杞、甘草等沙生植物的人工种植技术已经成熟。其中,大芸人工接种技术获得国家专利,麻黄、罗布麻、干草、贝母、芳香油等其他特色药用植物的价值也逐渐为人所重视,众多企业从漫漫黄沙中发现了商机。

    俗称“大芸”的名贵中药材肉苁蓉寄生在红柳根部,两年即可成材获利。8年前,作为“中国大芸之乡”的于田县,引进了几家大芸加工企业,建立起了“大芸人工生产基地”。仅仅3年的时间,阿不都拉通过红柳育苗就挣了6万多元,成了全村的第一个万元户。

    如今,于田县在沙漠中种植红柳的规模超过了4万亩,10万名维吾尔族农民因此脱贫。

    更让阿不都拉和村民们高兴的是,通过广种红柳,他们开始大面积收复被沙漠吞噬的耕地。

    在新疆,从沙里“淘金”的远不止阿不都拉和他的乡亲们。作为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新疆除大力治理沙化土地外,还积极引导沙区各族人民开拓沙产业脱贫致富。各地沙产业的兴起,对摸索出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兼得的可持续发展新路进行了有益尝试。

    绿色“大果园”悄然改变塔里木盆地的“小气候”

    以干旱著称的新疆塔里木盆地,如今已形成上千万亩规模的特色林果业,不仅让当地各族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而且悄然改变了塔里木盆地原有的干燥气候。

    新疆林业部门统计,特色林果已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中确立了支柱地位。截至2009年初,新疆林果总面积已达1450万亩,全区农民人均林果收入超过500元,实现了改善环境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与此同时,新疆果品贮藏保鲜与加工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果品贮藏保鲜和加工企业超过153家,已拥有了176万吨的年贮藏加工能力。

    目前,环塔里木盆地以及土哈(吐鲁番和哈密)盆地、伊犁河谷、天山北坡特色林果基地,基本形成了以红枣、核桃、杏、香梨和苹果等果品为主的林果主产区。其中,南疆环塔里木盆地已建成了1194万亩的各类特色果园,成为阻挡风沙、改善绿洲小气候的重要生态屏障。

    2007年,新疆南部绿洲沙尘暴发生期间,降尘强度比上年明显减弱。专家分析认为,这与新疆特色林果面积的增加密不可分。

    “软棉花”不断增强“硬实力”

    产量持续增长的新疆棉花,2008年在种植面积、总产量、平均亩产等7项指标上创造了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的奇迹。借助天山南北庞大的棉花产量,我国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产棉国,而这一“白色经济”也凭借不断增强的硬实力,改写着中国棉花生产的版图。

    由于运用了先进的种植和管理技术,新疆棉花平均单产比全国平均数高出一倍,不断涌现出大批亩产皮棉超过200公斤的高产典型。而棉花不仅是新疆各族农民稳定的收入来源,也为我国中西部农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新疆摘拾棉花的百万农民,每年可获得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

    2008年新疆棉花产量接近300万吨。新疆每年出产的棉花八成以上运往沿海纺织工业发达的地区销售,支撑着中国工业用棉的三分天下。

    新疆棉花的庞大产量也为中国棉花在国际市场上争取了一定的话语权,甚至影响着世界棉花价格的涨落。

    “油气开发”难了樵夫安了绿洲

    由于很少有人再买阿不都拉·艾尔肯的柴草,这个昔日樵夫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去年底,产自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天然气开始输往和田地区洛浦县,结束了当地居民延续上千年烧柴、烧煤的习惯。至此,在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的42个城市中,已有半数以上的城市接通了天然气。

    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绿洲是中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区域,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由于缺乏煤炭资源,在塔里木盆地南部,一吨煤的价格高达500多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地一名农民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千余年来,当地居民烧水、做饭一直选择砍伐胡杨和红柳等沙漠植被。

    2002年9月,政府投资4亿元,由塔里木油田建设重点扶贫工程——和田河气田供气工程,帮助和田人民改善生态环境。两年后,和田地区首批4000户居民率先用上了优质、清洁的天然气。

    由于当地居民享受着全国最低的天然气市场价格,每户居民年均开支仅三五百元,因此,烧柴取暖、做饭的家庭越来越少,减少了当地居民对荒漠林的砍伐,保护了当地脆弱的绿洲植被。

    我国政府“气化”南疆的计划是从10年前开始实施的。目前,国家已累计投入超过10亿元,用于开发这些气田以及相关管线、气站的建设。

 
 
 相关链接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批棉纺领军企业恢复经济增长
· 科技部批准新疆克拉玛依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 新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让"遥远的地方"不再遥远
· 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纪实:延伸的绿洲 温馨的家园
· 新疆将施行畜禽产品召回制度 规范畜禽检疫管理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