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记者 常志鹏 王敏)来自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信息显示,2009年上半年投诉上升幅度较快的商品是农资、家电等项,房屋类投诉总量下降,但质量问题突出,这是今年上半年消费投诉的新特点。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武高汉22日介绍说,上半年,在投诉总量下降的情况下,农资投诉量同比上升7个百分点,成为投诉量唯一增多的投诉类别,其中农民对种子苗木、化肥的投诉量增长更快,同比上升8个百分点,占农资投诉量的48.5%。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流动商贩走村串户推销劣质农资产品,农民发现上当后,往往无法找到投诉对象,增加了维权难度。
中消协专家提醒说,农资质量事关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尤其是种子、化肥涉及人多面广,一旦出现问题,容易引发群体投诉,影响农村社会稳定。这一新特点值得高度关注。
在房屋投诉方面,消费者的意见集中在质量问题上。上半年,房屋投诉的质量问题占房屋投诉量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7.1%上升到52.5%,房屋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投诉热点和解决难点。
专家认为,去年以来,因建筑质量或管理不当等原因,广东、上海等地先后发生在建楼房倒塌事件,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损害。但更应该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的是,一些已入住楼盘房屋质量低劣,同样存在着安全隐患。
中消协投诉部的皮小林介绍,对家电投诉分析发现,主要是经营者逃避有关家电的三包责任。根据国家《部分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修理者应当认真记录维修情况。但一些经营者要么不提供维修单,要么用记录单代替维修单。一旦产品出现故障,经营者往往以超过三包期限为由,回避应该承担的责任。
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投诉28.39万件
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记者常志鹏、王敏)中国消费者协会22日发布的信息显示,2009年上半年全国消费者协会各级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283929件,解决265696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0,606万元。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武高汉介绍说,这些投诉中,因经营者有欺诈行为得到加倍赔偿的投诉3350件,加倍赔偿金额381万元,经消费者协会提供案情后由政府有关部门查处罚没款1075万元,接待来访和咨询195万人次。
他说,在上半年的投诉中,投诉问题按性质分:质量问题占58.5%,营销合同问题占9.8%,价格问题占5.8%,安全问题占2.0%,计量问题占1.8%,广告问题占1.9%,假冒问题占1.9%,虚假品质表示问题占1.4%,人格尊严问题占0.4%,其他问题约占16.6%。
另据了解,2009年上半年投诉量居前五名的商品依次是通信类产品、服装鞋帽、食品、电信、销售。
述评:积极营造消费氛围 提升居民消费信心
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记者林红梅、常志鹏)今年是扩大内需,应对危机挑战的关键一年。积极营造消费氛围,提升居民消费信心,对于发挥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全社会应进一步创造良好氛围,从改善民生入手,努力扩大消费。
为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今年以来,中消协发挥自身优势,为促进消费采取了积极措施。通过商品比较试验、消费调查、消费者投诉统计、分析等,中消协将优质的商品和服务介绍给广大消费者,引导消费,扩大消费。
中消协联合各地消费者组织,加强对商品和服务的监督,促进消费环境优化。中消协还强化消费者权益的事后救助力度,运用调查、调解、法律支持、揭露批评等多种形式帮助消费者维护权益,实现消费者权益的最大化。
上半年经济运行的数据显示,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占据主导地位,外贸仍然处于低谷,消费尚待进一步发力。
消费需求无疑是经济增长最持久的拉动力。资料显示,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35%至40%,比世界50%左右的平均水平低了近十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08年中国的储蓄已将近22万亿元,蕴藏着强大的消费潜力。
如何才能把潜在的消费力变成现实的消费能力?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初公布的“2009消费信心消费意愿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最希望国家采取鼓励消费的措施依次为:提高工资或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或取消各种消费环节的税收等。提及“加强市场监管,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的消费者比例也相对较高,为20.0%。消费者提及的其他措施还有“降低个人所得税”“鼓励单位增加福利支出”“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发放消费券”等。
中消协消费指导部负责人张德志认为,应采取措施,让更多的人群做到没有后顾之忧,愿意掏钱消费、主动掏钱消费;让消费者获得良好的收入预期;希望保持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相对稳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市场监管,为消费者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
聚焦上半年消费者服务投诉三热点
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记者王敏、常志鹏)“顾客是上帝,服务无止境”很多企业把这句话当座右铭。然而企业能否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优质服务”,消费者评判才是“试金石”。
记者22日从中国消费者协会获悉,2009年上半年全国各级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28万多件,解决26万多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亿元,其中因经营者有欺诈行为得到加倍赔偿的投诉3350件,加倍赔偿金额381万元。
中消协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从上半年消费者投诉情况看,服务类共收到消费者投诉79236件,同比下降0.7%。其中,关于销售和金融类服务的投诉量上升幅度相对较大。销售服务成为新的投诉重点,消费者投诉达到1万余件,比去年同期上升68.7%,居投诉增幅首位。
“留神”媒体销售购物
吉林省消费者协会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农民投诉电视直销广告占投诉总数的比例从20%上升到50%,一些农民成为虚假电视购物广告的受害主体。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消协系统就受理有关电视购物投诉472件。为此,北京市消协提出建议,应推广消费者开包验货制,货品送抵时,一律实行开包验货。同时要尽快制订电视购物行业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电视购物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
中消协专家表示,今年上半年在销售服务中,消费者反映媒体购物问题相对集中。目前,媒体购物已由电视购物、网络购物延伸到了广播购物、平面媒体购物甚至短信购物等。
记者了解到,一些经营者往往采取夸大、虚假宣传方式,通过媒体发布购物广告,吸引消费者购买。由于媒体购物的非现场性,消费者无法对产品真实情况进行直观感受,加之经营者设置的一些减轻、免除自身责任、限制消费者权利的不合理条款,置消费者于被动地位,一旦产品出现问题(如货与样品不一致或假冒伪劣),消费者很难要回货款。
小心金融服务误导“储户”变“保户”
上半年金融服务投诉量同比上升23.2%,投诉量由2007年同期的515件、2008年同期的659件增加到812件,投诉量呈持续增长势头。
记者了解到,一些消费者前来办理银行储蓄业务,不是被放置或张贴在窗口旁的收益更高、无风险提示的保险广告所误导,就是受储蓄员或在银行柜台前的保险业务员的不实宣传所诱导,错把保险当储蓄。
据了解,一些储蓄所的业务广告、海报只刊登利率和年限,不标明是储蓄还是保险,消费者误将保险当储蓄购买。营业员在介绍产品过程中,不明示风险,不讲明退保费用、现金价值和费用扣除等关键要素,诱使消费者不理智消费。
中消协专家提示,要特别小心这种金融服务被“忽悠”的状况。消费者要多问,搞清楚储蓄和其他业务的区别,理性消费。银行在推广各种金融产品时应充分保障消费者享有知情权。
家电下乡售后服务应及时跟进
据悉,今年上半年,消费者对家电下乡产品的投诉量整体下降,对电视机的投诉量上升了2个百分点。
为促进和扩大内需,我国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各大家电厂商加大了销售渠道的投入,家电销量增长较快。然而,由于家电售后服务没有跟上家电销售形势的发展,农民购买的家电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后难以得到及时有效服务,其主要问题是,农村地区维修服务网点少、技术服务水平低、配件供应量小且不全、服务人员素质差等。
中消协表示,有关部门应当密切关注下乡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农村市场,同时应尽快完善家电下乡的相关监管措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让农民买得放心,用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