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接过了‘多利’点燃的火炬”
——英国专家谈中国首次利用iPS细胞克隆小鼠
新华社伦敦8月1日电(记者黄堃)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利用iPS细胞(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成功克隆出活体小鼠,其中被命名为“小小”的实验鼠一时间成了明星。世界首只克隆羊“多利”的娘家——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的专家就此评论说:“‘小小’接过了‘多利’点燃的火炬。”
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和美国《细胞·干细胞》杂志网站7月23日分别报道中国两个科研小组都成功利用iPS细胞克隆出活体小鼠后,罗斯林研究所发育生物学部主任、国际学术期刊《转基因研究》主编布鲁斯·怀特洛就此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怀特洛认为,iPS细胞是一场革命,而“小小”宣布了这场革命的胜利。这是因为“小小”的诞生证明了iPS细胞确实具有多功能性。包括人在内的动物胚胎之所以能长大成完整的生物体,是因为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成各种器官细胞的能力。美国和日本科学家2007年分别宣布,可将普通的人体皮肤细胞转化成也具有类似能力的细胞,这就是iPS细胞,全称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此后,科学家相继利用iPS细胞培育出心脏细胞、血液细胞、角膜细胞、神经细胞等。尽管全世界的研究人员都在努力,此前却一直没有人能利用iPS细胞成功克隆出一个完整的活体哺乳动物。怀特洛说:“大多数研究都是小步进展,而‘小小’是一次飞跃。”
当年震惊世界的“多利”,是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将绵羊体细胞的细胞核取出,植入去核的卵细胞中而得到,从而证明哺乳动物可通过无性生殖手段,也就是基于细胞核移植的克隆技术来繁衍。
怀特洛指出,“小小”是通过将iPS细胞植入早期胎盘而得到的,这也是广义克隆的一种。他认为,在克隆的道路上,“‘小小’接过了‘多利’点燃的火炬”。“小小”的成功显示了利用iPS细胞克隆大型家畜的可能性。
最后,怀特洛高度称赞了中国科学家的工作。他说:“两个取得成功的中国研究小组显示了他们的坚持和执著,他们做到了世界上许多其他科学家没有做到的事情,他们应该因此成就而享有声誉。”
专访:克隆“小小”后还有很多事要做
——访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琪
新华社北京8月2日电(记者杨骏)“对iPS细胞研究来说,用其克隆出动物还不够,克隆动物的下一代能健康么?再下一代呢?这些都需要继续研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琪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据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报道,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绍荣领导的研究小组日前分别利用iPS细胞(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克隆出活体实验鼠,从而证实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其中,周琪的研究小组成功培育了27只实验鼠,并将首只iPS细胞克隆鼠命名为“小小”。该成果受到国际干细胞研究界的高度重视,《自然》杂志网站称赞中国科学家“为克隆成年哺乳动物开辟了一条全新道路”。
周琪向记者介绍说,国际上的干细胞研究分为三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克隆干细胞研究,以及近两年兴起的iPS细胞研究。胚胎干细胞研究有伦理障碍,克隆干细胞研究遇到卵细胞来源少的问题,限制了其研究应用。而培育iPS细胞操作起来相对容易,皮肤细胞等体细胞就可以作为其来源,这也避免了伦理争议。鉴于上述优势,iPS细胞作为一种新型全能干细胞而被广泛看好。
“克隆出小鼠,并不意味着iPS细胞自此可以大规模应用于医疗,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周琪解释说,现在应用的是第一代iPS细胞技术,培育它需要利用病毒作为载体来导入基因,因此还有不小的风险。“将来我们将力主研究用小分子或药物蛋白为载体来导入基因,培育更安全的iPS细胞。”
周琪认为,“小小”的诞生并健康成长只是第一步,它的繁殖质量如何,其后代健康状况如何,都需要深入研究。“本次研究中,我们首批克隆了27只实验鼠,其中也有实验鼠死亡或身体出现异常的个例。”
不过周琪表示,在首批iPS细胞克隆鼠中,所有用来配对的12只实验鼠都成功生产出后代,并且这些第二代没有畸形现象。它们生育了数百只第二代实验鼠,并已有超过100只第三代实验鼠。由于iPS细胞中用的转录因子要在后几代实验鼠身上才能完全表达出来,因此下一步工作就是进一步观察这些后代的健康情况,从而对iPS细胞技术进行更具体的安全性评价。
周琪说,iPS细胞技术是否可行,主要看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在他们初步证明这一技术是有效的,但安全性方面需要继续研究,以确保万无一失。“我相信,iPS细胞研究未来的趋势是,越来越安全,越来越有效率。”
科技观察:新型全能干细胞“奇兵突围”显神威
新华社北京8月2日电(记者刘石磊)英国《自然》杂志和美国《细胞·干细胞》杂志日前分别报道了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iPS细胞培育出活体小鼠的消息,《自然》杂志称这一成果“为克隆成年哺乳动物开辟了一条全新道路”。克隆小鼠本身并不稀奇,而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如此备受关注,关键在于克隆实验所用的新型全能细胞——iPS细胞。
iPS细胞又称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其神奇之处要从胚胎干细胞说起。胚胎干细胞一直是干细胞研究中的大明星,因为它能分化成各种器官细胞,具有最广泛的发展潜力。从技术角度来说,“全能性”的胚胎干细胞对于治疗性克隆来说是最理想的。
然而,由于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触及伦理和道德,在很多国家被法律禁止,相关研究也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干细胞研究亟待突围。
2007年,日本和美国科学家分别宣布发现将普通皮肤细胞转化为干细胞的方法,这样得到的干细胞和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功能,被称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又名iPS细胞。这一发现分别被《自然》和《科学》两大权威科学杂志评为当年重大科学进展。
iPS细胞是“初始化”后的普通体细胞,但具有和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功能,能分化生成各种组织细胞。更重要的是,它绕开了胚胎干细胞研究一直面临的伦理和法律等诸多障碍,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这一发现在克隆研究领域无异于“奇兵突围”。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更是以极大热情,或加大投入,或制订鼓励政策,推动这一新兴的干细胞研究。
但是,由于此前未能培育出完全由iPS细胞发育而来的活体哺乳动物,其全能性一直受到怀疑。它是否能与胚胎干细胞媲美,在医疗应用领域大显身手呢?有关验证性研究一直进展不大。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曾凡一女士参与了iPS细胞克隆鼠的研究,她对新华社记者说,用iPS细胞能否培育出小鼠正是验证它是否具有全能性的“黄金标准”。先前国际上的相关研究始终未能成功,用iPS细胞培育的小鼠均胎死腹中。
此次,两支中国科研队伍在世界iPS细胞研究中率先突破。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周琪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绍荣的研究团队分别利用iPS细胞克隆出小鼠,从而在世界上首次证明了iPS细胞的全能性。
周琪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事实上,中国干细胞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起步较早,2001年后,与干细胞相关的重大研究项目不少于20个。此外,国家还在研发网络建设、人才建设、研究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中国在该研究领域的优势地位奠定了基础。
高绍荣也向新华社记者表示,iPS细胞具有全能性说明,完全通过体外操作可得到与胚胎干细胞具有同样分化能力的细胞,这将大大拓展iPS细胞的应用前景。这项成果是从干细胞研究迈向实际医疗过程中的一大步,对干细胞全能性的机理研究以及器官移植、药物筛选、基因治疗等临床应用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人们完全有理由期待,在一系列危险和潜在危险被一一规避后,尚处在实验室阶段的iPS细胞研究,将能很快应用于人类疾病的治疗。

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iPS细胞成功克隆出活体小鼠
新华社北京7月24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伦敦记者黄堃、驻华盛顿记者任海军报道:中国科学家周琪和高绍荣等人首次利用iPS细胞(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克隆出活体实验鼠,从而证实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
正在美国匹兹堡访问的高绍荣通过电子邮件向新华社记者表示,上述研究成果是从干细胞研究迈向实际医疗过程中的一大步,对干细胞全能性机理研究以及器官移植、药物筛选、基因治疗等临床应用研究等具有重要价值。详细>>>
我国重大科研计划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果
在发育与生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在ips细胞研究方向取得重大成果,首次利用iPS细胞通过四倍体囊胚注射得到存活并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从而在世界上第一次证明了iPS细胞的全能性。2009年7月23日,《Nature》杂志在线刊发了这一成果,并于7月22日专门组织了新闻发布会,向全球30多家重要媒体公布我国科学家的这项研究成果。
iPS细胞全称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是由体细胞诱导而成的干细胞,具有和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发育多潜能性。有关ips细胞的研究是当今生命科学的前沿热点,2007年、2008年连续被《Science》杂志评为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iPS细胞在生物和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实施再生医学和细胞治疗的重要细胞来源。然而之前的研究发现,iPS细胞不能像胚胎干细胞一样通过4倍体囊胚注射发育成活体小鼠,iPS细胞不具备像胚胎干细胞一样的全能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