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社会关注高考落榜生的未来:榜上无名,脚下寻路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05日   来源:新华社

“总有一道属于孩子的彩虹”

    新华社成都8月5日电(记者 吴晓颖、刘大江)尽管近年随着高考扩招政策的实施,高考录取比率逐年提高,但每年总还会有一些考生不能跨过入学录取分数线这道“硬杠杠”。为此,这些高考落榜生家长呼吁给孩子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他们相信“总有一道属于孩子的彩虹”。

    今年17岁的马玲是四川省内一所重点中学文科班的应届毕业生,曾被学校列为冲刺国内一流高校的苗子重点培养。

    “高考前,玲玲两次模拟考试成绩都在630分左右,按往年高考提档线,考上她一直梦想的复旦大学没有问题。”马玲妈妈告诉记者,“没想到考试前一天,因过度紧张,玲玲没休息好,发挥失常,考了585分。”

    虽然没有机会入读心仪的高校,但凭着这样的高分,马玲上一所二流重点高校应该不成问题。

    “没想到一本分数线出来后没几天,女儿突然跟我们说要复读一年,非复旦大学不上。”一向独立、有主见的女儿作出的坚定选择令马玲父母考虑、挣扎了很长时间。“我们相信女儿的实力,但是复读之路太辛苦了,孩子要承受很多压力。而且高考存在一定风险,谁能保证孩子下次就一定能考上理想的学校呢。”带着担心和心疼,马玲母女进行了多次长谈。

    “我们劝玲玲先读一所一般重点高校,4年后考研,还有机会考进一流大学。没想到女儿反过来安慰我们说,这次的挫折是人生中的一种历练。她想为自己的理想再拼搏一次,不管结果如何,只要认真努力地去奋斗过了,她都不会后悔。”

    女儿的一席话抚平了马玲夫妇心中的不安和焦虑。“女儿长大了、懂事了,我们尊重女儿的选择。风雨过后,就能看到晴天和阳光。”马玲妈妈说,“孩子以后走入社会,会遇到更多的挫折和困难。看到玲玲能直面高考失利的事实,并且勇敢地应对人生中的挑战,这是我们最感欣慰的地方。”

    “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条路走不通,还可以寻找另外一条。”虽然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并不出众的孙洁高考落榜了,但孙洁的父亲却表现得平静如常。“高考是一场淘汰赛,有人成功晋级取得最后的胜利,就有人被淘汰出局。孩子已经尽力去学习、考试了,我们不想再强迫孩子必须去复读,一定要拿个本科文凭回来不可。”

    在开了两次家庭会议后,父亲决定让孩子进一所省内的民办学校,就读孙洁擅长的、目前就业前景较好的外语专业。

    父亲开明豁达的态度让孙洁走出了高考失败的绝望和沮丧。“我特别感激我的父亲。在考虑要不要复读时,爸爸跟我说:‘别在乎别人的看法,你作出任何决定我们都支持你。我们想要的是一个心理健全、健康成长的孩子,不想你被考试压垮。’”说起父亲对自己讲的一番贴心话,瘦小、腼腆的孙洁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成才的途径不只‘挤高考独木桥’这一种。”许多考生家长如是说。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国内教育方式、升学渠道不断多元化,家长对待高考的态度也更为理智和开放。

    高考已不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落榜考生和家长们面临的机会更多、选择面也更宽。复读、就业、留学、进民办学校、参加自考和成考……可以挑选的出路更加多样。许多落榜生的家长会根据孩子自身特点和家庭实际情况,选择更适合孩子发展的道路。

笑对高考失利 走好未来人生路

    新华社天津8月5日电(记者 高原、张建新)2009年高考录取工作已接近尾声,心航路中国大教育网创办人张丽珊认为,我们应该把更多的关爱留给那些在这次高考中失利的孩子们,帮助他们笑对失利,走好未来的人生之路。

    尽管现在高校招生录取比例在逐年提高,但每年仍有大量考生要面对高考失利的打击。对于经过十多年寒窗苦读的考生来说这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张丽珊说,高考失利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内疚、挫败、茫然,甚至自暴自弃等心理,要尽快走出这些误区,正确评估自己,既不要盲目夸大自己的优点,也不要把自己评价得过低,全面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重拾信心,努力振作,尽快找到新的人生目标。

    她告诉记者,家长其实更无法接受孩子的高考失利。为此,家长更应及时调整心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帮助孩子尽快从失意和消沉中走出来。此外,家长要能够倾听孩子的需求,根据其实际情况,帮助孩子分析制定职业发展规划,走好未来的人生之路。

    张丽珊表示,只要不失去进取心,不失去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高考的失利在孩子们的成长之路上就算不上什么。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人们的成才之路会越来越宽。

    对于高考失利的孩子,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放在高考后人生之路上,自己迈出的下一步上,给自己做出准确定位,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并朝着目标努力前进,那样他们的人生就会绽放出新的光彩。

    我们应该看到,并不是所有对社会有用的人都是高考的胜利者。张丽珊分析说,高考只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次经历。全社会对高考的过分关注,其实是社会心理的一种畸变,会给高考失利的孩子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其一生的成长。人们对高考的过分关注该回归理性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人们的升学、就业观念正在逐步发生变化,由此形成的宽松、良好的社会氛围会让高考不再“疯狂”,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山东:高考落榜生下月可参加“补录”
· 北京:高考落榜生可申请读中专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