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8月16日电(仇逸、魏斌)2009年的上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这个特殊时期,用智慧、韧劲、魄力,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实践。
第一次度身定制地方性法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第一次启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监督程序,开展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专项监督;为营造世博良好环境加快立法进程……风起云涌,危中求机。面对新形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云耕说:“市人大要紧紧围绕‘四个确保’,不断增强履职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发挥更大作用,为推进上海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特殊时期,确需特殊作为!
护航经济增长,为城市发展拓展空间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一系列维系上海未来的重大战略举措陆续推出。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将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国家政策支持对上海的聚焦给特殊时期下的上海带来了底气和活力。
为落实国家战略、从地方层面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法制保障,我国首件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地方性法规“破茧成蝶”。短短3000余字的法规背后,是多年探索、23次易稿、400多条修改意见、11次立法调研座谈会和2次常委会会议审议……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期待。
6月25日,《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在常委会会议上高票通过。地方金融立法空间何在?如何使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两翼并举?条例以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目标,在营造有利于金融发展的人才环境、信用环境、创新环境、风险防范和法治环境建设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8月1日条例正式实施,市金融办、市经信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规划国土资源局、浦东新区等部门和地区的一系列配套措施同步推进。
5月初,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关于撤销南汇区建制将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的请示》,当月27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撤销南汇区、将行政区域并入浦东新区若干问题的决定。目前,原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后的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新生的“大浦东”有望成为上海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为实现“四个确保”,去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市政府先后出台40多项服务企业的政策措施,财政部门也拨付资金保障。好政策能否让企业“看得见、用得上”?3个月里,市人大监督领导小组足迹遍及上海市发改委、市商务委等7个主要政策制定部门,卢湾、徐汇等9个区,以及60多家企业,以政策贯彻落实情况为切入点展开深入调研监督。此外,常委会还落实国务院批准的本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76亿元的决定,及时调整2009年市本级预算;修订通过《上海市节约能源条例》,扩大适用范围,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更为良好的条件。
为民生执法,确保百姓安居乐业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面对影响百姓生活的重大突发事件,“推动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成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重点。
6月27日,闵行区“莲花河畔景苑”在建楼房发生倾覆事故,一时间舆论哗然。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召开主任会议,迅速启动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专项监督,举行多次座谈,实地检查、暗访9个区的在建工程及房屋质量信访投诉较为集中的18个工程,要求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切实加强影响工程质量安全的各方面、各环节监管。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目前,常委会正围绕上海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情况开展执法检查。钱丽萍、夏希纳、裴蓁等市人大代表在执法检查中,通过明察暗访了解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提出很好的意见建议。围绕民生热点问题,就近、就便、经常化开展暗访,已成为上海市人大代表履职的重要手段之一。
今年第一季度,大学毕业生、农民工、白领群体、困难企业职工等四大群体就业压力突出。一人就业,全家保障。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转换监督工作思路,变“事后评判”为“事前推动”,将稳定和促进就业专项监督工作的审议时间提前了整整6个月。在人大推动下,3月底,上海市政府关于稳定和促进就业的“1+3”计划全部出台。目前,随着稳定岗位、职业培训、就业援助、创业带动就业等工作的深入开展,上海就业形势逐步缓和,上半年新增就业岗位32.3万个,完成全年目标的64.5%。
今年上海要开工建设4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常委会组织市人大代表对旧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展系列调研。针对群众反映的大基地配套不够完善、保障性住房入住居民出行、就医、就学不便等问题,代表们指出,政府部门要加大配套支持力度,提高入住率,把好事办好,将实事做实。
共同铸就精彩的世博盛会
去年6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本市促进和保障世博会筹备和举办工作的决定》,吹响集结全市之力办博的冲锋号。今年5月开始实施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进一步加强了对景观灯光设施和户外广告设置,建筑物外墙立面整治,以及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乱倒渣土等行为的管理,为整治城市管理“顽症”提供法律依据。在条例实施暨世博会倒计时一周年大型宣传活动期间,1400多名各级人大代表和近万名群众在全市各区县,为共同维护城市环境立下郑重承诺。
违法搭建拆除难,执法成本高,成为当前迎世博市容环境整治的重点和难点。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上海市拆除违法建筑若干规定》8月1日起实施。法规中巡查、报告、制止等一系列制度的设计,为从源头上遏制新建违法建筑提供了制度保障。违法建筑不得办理房地产权利登记,物业对违法搭建有劝阻、制止、报告的职责,已成为遏制违法建筑的两把“利器”。
在今年初的市人代会上,厉明、冯丹龙等市人大代表分别递交“尽早立法控烟”的4份议案。今年的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中,公共场所控制吸烟立法被列为预备项目,经过沟通、论证,经主任会议审议决定,调整为常委会今年度正式立法项目。8月17日上午的常委会会议将审议《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草案)》。
据估算,上海世博会期间每天约需1万人次的志愿者,市人大常委会4月份通过的《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可谓“正当其时”,它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明确了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在支持和促进志愿服务中的职责,“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条例相关规定所倡导的市民社会责任意识和公益精神正广为传播。
为确保“平安世博”,上海将“两个实有”(实有人口、实有房屋)作为加强全市实有人口管理、维护社会治安的基础性工作。常委会要求提高“两个实有”知晓度,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信息共享、形成管理合力、优化政策设计,保证“两个实有”全覆盖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目前,“两个实有”信息收集已在全市铺开。
世博会要成功、精彩、难忘,首先要成为让上海市民同心同德、切身受益的民心工程。“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后,政府相关部门实施“五大战役”、30项任务,进一步改善城市面貌;常委会积极督促政府部门不搞“形象工程”,不做“表面文章”,将办世博会与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紧密结合。今年下半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还将督促政府细化和完善各项方案和计划,总体推进世博筹办工作;听取和审议清真食品工作情况报告、市政府关于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