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9月24日电(记者杨希伟)新中国建立60年来,国家持续加强长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各类水利工程投资总额逾5000亿元。昔日桀骜不驯、多灾多难的长江正成为一条洪行其道、惠泽民众的安澜河、福祉河。
长江水利委员会新闻发言人胡甲均24日在此间举行的新中国60年治江成就新闻发布会上说,建国60年来,长江防洪保安体系、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水行政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治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安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长江洪水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按照 “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和“江湖两利”“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原则,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洪建设,流域防洪能力显著提高。
胡甲均说,通过大力整修加固堤防,长江中下游形成了由干堤及支堤组成的堤防体系,现有堤防总长3万公里,其中长约3900公里的长江干堤已全部达到规划标准;洞庭湖区重要垸堤和鄱阳湖区重点圩堤以及重要连江支堤得到了加高加固。
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库约4.6万座,建成了三峡、丹江口、隔河岩、五强溪、江垭等一大批防洪控制性水库,基本完成了流域大型和重点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开展了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建设,已建和规划安排了蓄滞洪区40处,蓄洪容积达627亿立方米;对长江中下游1400余处圩垸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恢复水面面积2900平方公里,实现了千百年来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的历史性转变;平原湖区治涝面积显著扩大,城市防洪能力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政策法规、水文预报、防汛指挥系统等非工程措施逐步完善。
目前,长江流域已基本形成以堤防为基础,以三峡工程为骨干,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相配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水土保持等措施与防洪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流域防洪能力显著提高,特别是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了百年一遇。
胡甲均说,60年来,依托逐步完善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依靠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依赖精确预报和科学调度,我们战胜了历次特大洪水,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确保了长江干堤、大中城市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彻底摆脱了旧中国“两年一小灾、三年一大灾”的局面。
近60年来长江流域建成各类水利工程超过新中国成立前2000多年总和
新华社武汉9月24日电(记者杨希伟)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家在长江流域建成的各类水利工程数量远远超过之前2000多年的总和,基本形成全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体系。古老的长江焕发出蓬勃生机,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长江水利委员会新闻发言人胡甲均24日在此间举行的新中国60年治江成就新闻发布会上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和积极开发,国家投入巨资在长江流域兴建了三峡工程等大批水利工程,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显著成效。
胡甲均说,三峡工程等一大批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建成,我国最大的水电基地金沙江干流梯级水电开发逐步推进,南水北调中、东线工程按计划开工建设,我国“四横三纵”的水资源配置战略格局初步形成。
据初步统计,截至2007年,全流域已建、在建水电站2458座,总装机容量1.2亿千瓦,年发电量2925亿千瓦时。
发展有效灌溉面积2.26亿亩,实灌面积2.01亿亩,其中万亩以上灌区1898处,有效灌溉面积1.08亿亩;已建水库4.6万座,总库容2300多亿立方米;建成地表水蓄、引、提、调水工程约522万座,实际供水能力2050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长江航道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干支流通航能力不断增强,通航里程达7.1万公里,约占全国的50%,其中一级航道里程占全国85%以上。
胡甲均说,长江流域发电、灌溉、供水、航运等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基本形成,水资源开发程度和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有力支撑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江真正变成了黄金水道,长江真正进入了为人民谋福祉的新时代。
据统计,60年来,长江水利建设投资超过5000亿元,约占全国水利投资总额的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