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中国成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10月29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长沙10月29日电(记者白瑞雪、喻菲、王玉山)随着第一台国产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29日在湖南长沙亮相,作为算盘这一古老计算器的发明者,中国拥有了历史上计算速度最快的工具。

    10月29日,国防科技大学成功研制出的峰值性能为每秒1206万亿次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在湖南长沙亮相。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超级计算机又称高性能计算机、巨型计算机,是世界公认的高新技术制高点和21世纪最重要的科学领域之一。这是“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 新华社发(何书远 摄)

    每秒钟1206万亿次的峰值速度和每秒563.1万亿次的Linpack实测性能,使这台名为“天河一号”的计算机位居同日公布的中国超级计算机前100强之首,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这个速度意味着,如果用“天河一号”计算一天,一台当前主流微机得算160年。“天河一号”的存储量,则相当于4个国家图书馆藏书量之和。

    超级计算机又称高性能计算机、巨型计算机,是世界公认的高新技术制高点和21世纪最重要的科学领域之一。

    作为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的一个重大项目,“天河一号”的设计始于2008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控制、生物医药等领域已经对千万亿次甚至更高性能的计算机提出了现实需求。”国防科技大学校长张育林说。

    国防科技大学是“天河一号”的研制者。1983年面世的中国第一台亿次计算机“银河一号”,同样诞生在这所大学。

    “超级计算机的研制历程表明,我们要在高技术领域有所作为,必须走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张育林说,“一味追求国际排名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核心技术、实际效益和人才培养上不断实现新的突破,科学研究才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采用了“多阵列可配置协同并行体系结构”等7项关键创新技术的“天河一号”,综合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具有高性能、高能效、高安全和易使用的特点。

    在实现技术跨越的同时,由200多人组成、平均年龄为36岁的“天河”团队还首次尝试了军地合作、多家单位协同攻关的开发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里,“天河”是银河的别称。张育林说,这台计算机的名字暗示着天津与“银河一号”计算机诞生地之间的合作。

    2010年年底之前,这台由103个机柜组成、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总重量155吨的庞大计算机将安装到中国两个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之一的天津中心,向国内外用户提供超级计算服务。

    “在现代科学发展中,计算已经成为与理论和实验并行的第3大引擎。”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主任刘光明说,“天河一号”将在资源勘探、生物医药研究、航空航天装备研制、金融工程、新材料开发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天河’的平台是开放的,我们愿意与全世界共享中国的创新成果。”刘光明说。

    这是科研人员在对“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进行系统性能测试。 新华社发(何书远 摄)

科学家展望未来超级计算机

    新华社长沙10月29日电(记者喻菲、白瑞雪、王玉山)正在湖南长沙参加“2009年全国高性能计算机学术年会”的科学家预计,未来10年左右时间,世界上将研制出运算速度超过每秒百万万亿次(即10的18次方)的超级计算机。这个速度是目前世界上最快计算机的1000倍。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兴铭说,宇宙的年龄是150亿年,换算成秒大概是百万万亿秒。也就是说如果从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开始,每秒钟进行一次计算,一直到今天才能完成这个数量级的计算。

    他说,一些重大的科学研究,例如气候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报以及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计算等,都需要这个量级的计算。

    国防科技大学29日刚刚公布了中国首台千万亿次(即10的15次方)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窦文华说,超级计算机性能的发展遵循千倍定律,即每隔10年性能就会提高1000倍,而实际上发展的速度可能更快。

    他认为,如果只使用当前的技术是无法研制出百万万亿次的计算机。他预测,10的18次方级别计算机其芯片之间应采用光互连。而研制10的21次方级别计算机将是2030年前后的事情,目前的半导体技术将不能支撑,或许会采用纳电子技术。再往后或许将产生量子计算技术。

    窦文华说:“人类对于高性能计算机的需求是没有止境的。这其中每一个台阶都需要从基础理论到实践技术以及应用技术的重大创新和跨越。”

    中科院软件所研究员张云泉说,未来超级计算机发展中,混合的架构将成为主流。但这种混合架构的计算机编程十分复杂困难,需开发更多的软件。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李思昆说,未来超级计算研制中,峰值速度其实只是性能的一个方面,可靠性、易用性、互联通信、能耗等问题将更加突出。

    “百万万亿次计算机需要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个CPU,那它的可靠性将成为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李思昆说。

    有专家预计,百万万亿次计算机的功耗将为几十兆瓦甚至几百兆瓦,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降低能耗措施,一座城市的供电都不够一台超级计算机使用,而将来的超级计算机只能建在核电站旁边。

中国大力推进军队技术民用化

    新华社长沙10月29日电(记者白瑞雪、王玉山、喻菲)中国在首台国产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29日公开亮相的同时宣布,这一最新科技成果将面向全社会开放。

    “作为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业务主机,这台计算机将部署在天津滨海新区,面向国内外用户提供高性能计算服务。”“天河一号”工程办公室主任李楠说。

    “天河一号”的研制单位是以研制国防关键技术和先进武器装备闻名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作为中国军队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最高学府,这所大学也是中国第一台超级计算机“银河一号”的诞生地。

    “军地双方融合能够更好地促进技术创新。天津得到的不仅是机器,还有军队的技术和人才支援;军队科研单位在得到资金支持的同时,也扩大了对外交流,打开一个国际交流的窗口。”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主任刘光明说。

    世界上所有的先进技术几乎都是诞生于军事领域,中国许多高新技术的发展也走过了军用和民用两个阶段。但,即便是“银河”系列超级计算机这样的核心关键技术,从投入使用之日起就没有离开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银河计算机的第一个用户是中国的石油勘探部门,后来逐渐拓展至气象预报、航天器设计等领域。

    与超级计算机一样,源于导弹事业的运载火箭,把近百颗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通信、气象、资源、导航卫星送上了太空。同样根植于军工基础的造船业,已经使中国成为一个造船大国和民用船舶出口大国。

    数据表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军工科研生产能力已有三分之二转向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有10多万项军工技术转为民用,国防科技工业已能生产50余大类约1万种民用产品。

    “‘天河一号’的技术攻关时间仅有两年,全面工程研制也只有几个月。之所以这么快,就是因为我们走了一条军民融合的路子,自觉融入了国家的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大学校长张育林说,在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军用技术的民用化,既能推动军队发展,又能促进国家建设。

    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除了超级计算机,还有磁悬浮技术、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等一大批技术成果已经或即将走向民用。

    “技术本身没有军民之分,”张育林说,“我们发展一切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造福全人类。”

数字详解“天河一号”

    新华社长沙10月29日电(记者白瑞雪、王玉山、喻菲)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究竟有多“超级”?以下是一组相关数字。

    数字一:全系统峰值性能为每秒1206万亿次,Linpack实测性能为每秒563.1万亿次。这意味着,“天河一号”计算一天,一台配置Intel双核CPU、主频为2.5GHz的微机需要计算160年。

    数字二:共享存储总容量为1PB。按国内数字图书馆应用软件的图片格式PDG为例计算,如果平均每册书大小约10MB的话,“天河一号”的存储量相当于4个国家图书馆(藏书量为2700万册)之和,能够为全国每人储存一张大小接近1mb的照片。

    数字三:“天河一号”由103台机柜组成,每个机柜占地1.44平方米、高两米、重1.5吨,系统总重量相当于19个神舟飞船。把通风等条件考虑在内,放置“天河一号”需要一个近千平方米的房间。

    数字四:全系统包含6144个通用处理器(CPU)和5120个加速处理器(GPU),仅系统级软件就有20多万行代码。按照每人每个小时写20行代码的速度,需要写1万小时。

    数字五:互联通信网络的单根线传输速率为10Gbps,这是目前国际上最快的速率,相当于在“天河一号”计算机内部修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

    数字六:直接参与“天河一号”研发的科技人员有200多人,平均年龄为36岁。

    数字七:“天河一号”目前投资为6亿人民币。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预计,使用寿命预计为10年。

    数字八:全系统运行情况下,每小时耗电1280度。能耗比即每瓦电创造的计算效能为4.3亿次运算,与目前峰值性能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国“走鹃”超级计算机相当。

超级计算机离老百姓有多远?

    新华社长沙10月29日电(记者王玉山、白瑞雪、喻菲)“天河一号”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超级计算机的自主研制实现了从百万亿次到千万亿次的历史性跨越。

    与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个人电脑相比,这些运算速度动辄以万亿、十万亿、百万亿和千万亿次来计算的超级计算机,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

    “超级计算机似乎只和科学研究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在和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超级计算机的身影。”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兴铭说。

    “看得见”

    很多人并不知道,人们习以为常的种种生活方式,都有超级计算机的参与。

    ——网络服务。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面对数千万、数亿用户的访问请求,服务器必须有强大的数据吞吐和处理能力。而这正是超级计算机发挥作用的舞台。高性能服务器每秒钟可以处理数千万乃至数亿次服务请求,及时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和服务,保证服务质量。

    ——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的结果,也是由超级计算机计算而来。目前世界最高水平可预报8天,我国为5至6天。但对于中长期预报特别是气候预报来说,目前世界上的超级计算机仍然是无法满足需求的,因为天气预报的计算需要10的18次方也就是每秒百万万亿次的速度。从宇宙大爆炸起至今宇宙的年龄约为150亿年,换算成秒大概是百万万亿秒。如果每秒钟做一次运算的话,相当于宇宙大爆炸起一直算到现在。世界上一个公认的说法是,天气预报时效每增加一天,气象和计算机界需要努力10年。

    ——生物制药。研制一种新药,从化合物筛选到临床试验,一般需要10到15年的时间。使用超级计算机,以计算机模拟的手段,科学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种化合物中筛选出有效的药物化合物,不仅节省了购买真实化合物的大量资金,而且大大缩短了药物研发的周期。

    “离不开”

    “科学技术的发展过去主要是靠理论和实验,而今天,计算已经成为与之并行的第三大手段。”周兴铭说,各种尖端的科学技术问题,都需要超级计算机的支撑,国民经济中很多重要的产业也都已经离不开高性能计算机。

    我国第一个用上超级计算机的行业是石油勘探,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银河”系列计算机。怎么把地下的石油尽可能多地采出来,需要靠超级计算机;汽车安全性的碰撞实验,基本上都要用超级计算机进行先期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如何在一平方厘米大小的芯片上把几亿个、几十亿个晶体管连接成需要的电路、需要的性能,也要靠超级计算机帮助设计……

    “高性能计算机可以称作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它本身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高技术能力,同时也为今后其它领域高新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周兴铭说。

    据“天河一号”工程办公室主任李楠介绍,上个世纪末期,西方发达国家的汽车、建筑、金融、动漫等行业已经开始普及巨型机。

    李楠举例说,波音飞机的外形设计过去一个型号要在风洞做3年的实验,现在运用超级计算机后,设计周期缩短到了6个月。金融产品投资运用超级计算机计算是否盈利,能精确到几分几秒出手。

    中国商业用户开始使用进口超级计算机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李楠说,近几年,超级计算机在中国的应用迎来了一个高峰期。

    “想得到”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超级计算机还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虽然目前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不直接面向用户,李楠认为,随着超级计算机的服务能力的拓展,很可能会诞生一个庞大的巨型机服务产业,面向个人用户提供服务。

    “比方说,未来的天气预报可能进一步定时化,个人可以随时询问某个局部区域在某个特定时间段的天气情况。”李楠说。

    应用是无止境的。有技术,就会有应用,应用又会反过来推动技术的发展。

    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应用上的差距,是中国超级计算领域最大的一块“短板”。

    “超级计算机的真正效能是在各种用户的使用中产生的,用了才能见效,如果得不到广泛的实际的应用,仅仅追求高性能没有意义。”周兴铭说。

    “中国的人力资源非常丰富,每年大学毕业生就550万人,每年培养的博士生有5万人。高性能计算的应用软件开发,正是要靠这些人才的聪明和勤奋。我们不光是造机器,而且要在用机器上舍得投资、多下工夫。”周兴铭说。

    有学者曾说,超级计算机如同伽利略的望远镜,让人们从观察宇宙的不同维度中,发现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一系列规律。

    通过超级计算机还能发现些什么?没有人能给出答案,因为,它可以深入到宇宙,深入到分子原子,深入到无限遥远的未来。

“天河一号”全方位揭秘

    新华社长沙10月29日电(记者白瑞雪、喻菲、王玉山)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诞生之际,计算机专家对这台全方位的结构、特点与功能进行了全方位解读。

    峰值性能1206万亿次是质的飞跃

    2008年9月下线的中国第一台超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A”,运算峰值速度为每秒230万亿次。一年后,随着“天河一号”研制成功,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峰值性能提升到了每秒1206万亿次。

    这个数字意味着,“天河一号”计算一天,一台配置Intel 双核CPU、主频为2.5GHz的微机需要计算160年。就共享存储总容量而言,“天河一号”的存储量相当于4个藏书量为2700万册的国家图书馆。

    “我听到‘天河一号’研制成功的消息时很震惊,我们原来预计千万亿次的计算机要到2010年底才在中国出现。”中国科学院软件所研究员张云泉说,“这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高性能计算机又称巨型计算机或超级计算机。在超级计算机不断提高运算速度的过程中,千万亿次是一个难以逾越的“瓶颈”。

    美国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做千万亿次巨型计算机的目标,直到2007年才实现。截至2009年6月,世界上仅有3台千万亿次的计算机。

    “国际计算机界认为,从百万亿次提升到千万亿次是一个质的变化,不可能通过单纯扩大规模来实现,而是需要体系结构上的改变。”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窦文华说,“天河一号”采用了全新的多阵列可配置协同并行的体系结构,从而实现了系统性能的提升。

    窦文华认为,这种体系结构具备构建下一个量级即万万亿次计算机的能力,将会成为下一代高新计算机的主流结构。

    千万亿次计算机的出现,为中国高科技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某些领域的现实需求,已经超出了目前巨型机的能力。”窦文华说,气候预报、环境控制、飞行器设计、系统生物学等领域都需要千万亿次甚至更高性能的计算机。因此,“天河一号”投入使用后,必将推动科学研究的速度。

    七大技术四大特点打造“中国第一”

    一台千万亿次的“天河一号”,是否等于10个百万亿次巨型机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兴铭说,系统的效能绝不是各单元计算效能的简单叠加。

    “如果用高性能微处理器直接堆出一个千万亿次的系统,功率会大得惊人,用户可能连电费都付不起,同时机器的可靠性很低,根本无法稳定工作。表面上看‘干活’的器件多了,结果却是‘三个和尚没水吃’。”周兴铭说,“天河一号”采用7项关键技术,使得“一加一”的结果尽量接近“二”,从而发挥出机器最大的整体效能。

    这7项技术包括:多阵列可配置协同并行体系结构、高速率扩展互联通信技术、高效异构协同计算技术、基于隔离的安全控制技术、虚拟化的网络计算支撑技术、多层次的大规模系统容错技术和系统能耗综合控制技术。

    周兴铭介绍说,由于采用了一系列创新技术,这台计算机具有四大特点:

    ——高性能。无论是1206万亿次的峰值性能,还是563.1万亿次的Linpack实测性能,均位于国内榜首、世界一流。

    ——低能耗。能耗是每瓦电创造的计算效能,“天河一号”目前能效为每瓦4.3亿次运算,与2009年6月公布的Top500(全球超级计算机前500强)排名第一的美国“走鹃”(Roadrunner)相当。参照2009年6月公布的Green500(全球绿色超级计算机前500强)排名,“天河一号”可以位居第5。

    ——高安全。“天河”实现了不同用户间数据和工作信息的相互隔离。对用户来说,相当于到银行租个保险柜,钥匙掌握自己手里。

    ——易使用。“傻瓜化”的操作界面和菜单、鼠标等常规操作,让机器的使用变得简单。同时,作为一台国际通用的标准化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上能运行来自各行业的各种程序,不存在兼容性问题。

    公共服务设施承载三大功能

    按照工程计划,“天河一号”将于2009年底至2010年在天津市滨海新区落户,成为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业务主机,面向国内外提供超级计算服务。

    “天河”工程办公室主任李楠说,“天河一号”在投入使用后将实现三大功能。

    第一,作为提供超级计算服务的全球公共科研设施,“天河”向国内外用户开放。无论身在何处,用户都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使用“天河”进行科学计算。

    第二,作为产业带动平台,“天河”上集中的当今时代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将逐步转移到其他产业,从而解决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第三,作为吸引人才的平台,“天河”将进一步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尖端技术人才,对国民经济和世界科技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目前中国的巨型计算机用户主要集中在石油勘探、天气预报、基础研究等领域。上个世纪末期,西方发达国家的汽车、建筑、动漫等行业已经开始普及巨型计算机。

    “我国对高性能计算机的需求已经进入一个高峰期。”李楠说,“天河”将用于石油勘探数据处理、生物医药研究、航空航天装备研制、资源勘探和卫星遥感数据处理、金融工程数据分析、环渤海生态动力和污染数值模拟、基础科学理论计算等方面。

    与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同时开始建设的,还有位于深圳的中心。这一南一北两个国家级的超级计算中心,将成为中国高科技发展的重要引擎。

    超级计算机是否只是科学研究者的“专利”?李楠介绍说,超级计算机的应用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最常见的天气预报就是超级计算的结果。而随着超级计算机的服务能力在未来进一步拓展,很可能会诞生一个庞大的巨型机服务产业,面向个人用户提供服务。

    “比方说,未来的天气预报可能进一步定时化,个人可以随时询问某个局部区域在某个特定时间段的天气情况。”李楠说。

    超级计算机会代替人脑吗?

    如同一场你追我赶的比赛,每过几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全世界超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就会刷新一次。超级计算机的能力有极限吗?它们是否会在未来代替人脑?科幻电影中计算机统治世界的故事,让人们对这一古老话题的猜想从未停止。

    “计算机无法代替人脑。”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李思昆说,人脑与计算机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够发现规律,而计算机只能根据人发现的规律和设计的方法进行计算。

    李思昆说,超级计算机之所以能与人对弈,就是因为人们把下棋的规律转化成了可以计算的模型。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有规律的。但还有很多问题比如爱情,人类尚未发现其中的规律,而已经发现的规律中也有可计算的和不可计算的。换句话说,只要人类能够发现规律、并且找到方法把规律变成可计算的问题从而建立起物理和数学模型,计算机就能够替代人类在这些问题中的劳动。”李思昆说。

    人脑的奇妙性,让科学计算与世界无限未知的哲学命题紧密相连。

    仅就代数计算而言的话,“天河一号”一秒钟能进行1206万亿次计算,人却只能进行大约一次运算。然而,记住对方的长相这样一个人在瞬间就能完成的图像识别工作,计算机却要经历一个极其复杂的并行计算过程。

    “今天看来不可计算的规律,在未来某天也许能够进行计算。但人类又会不断发现更多未知的领域和更多不可计算的规律。”李思昆说。

新闻背景:世界超级计算机及排名

    新华社长沙10月29日电(记者喻菲、白瑞雪、王玉山)超级计算机是指“在给定时间内可提供最大、最快和最强能力的大容量大型计算机”。类似词汇还有高性能计算机、高端计算机等。

    超级计算是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等领域一系列重大挑战性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综合国力、科技竞争力和信息化建设能力的重要体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战略制高点。

    1993年,德国曼海姆大学汉斯、埃里克等人发起创建了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排名榜。TOP500目前由德国曼海姆大学、美国田纳西大学、美国能源研究科学计算中心(NERSC)以及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联合举办,每年排名两次,已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具权威的超级计算机排名榜,是衡量各国超级计算水平的最重要的参考依据。

    美、英、法、德、日是超级计算机研发和应用的传统强国,其中美国具有绝对优势地位。2009年6月TOP500排名中,美国占据291席,欧洲占据145席,亚洲49席,其中第1至第10名均为美国的产品,部署在美国能源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IBM“Roadrunner(走鹃)”名列世界第一,峰值性能达1456万亿次,Linpack实测速度为1105万亿次。在亚洲,除日本外,印度、韩国也加大了对超级计算机的支持力度,已有多台系统进入了TOP500榜单。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国际合作的日益加强,中国计算机行业越来越重视公开参加TOP500排名,以此展示中国超级计算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水平。近年来,中国已有多台超级计算机系统陆续进入了TOP500榜单,达到的最好名次是世界第10名。

新闻背景:中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大事记

    新华社长沙10月29日电(记者喻菲、白瑞雪、王玉山)历经5年研制,中国第一台被命名为“银河”的亿次巨型电子计算机1983年在国防科技大学诞生。它的研制成功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成了继美、日等国之后,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机的国家。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10亿次,主要用于中期天气预报。

    1993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后成立北京市曙光计算机公司)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这是国内首次以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和标准UNIX操作系统设计开发的并行计算机。

    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曙光1000,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曙光1000与美国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规模并行机体系结构与实现技术相近,与国外的差距缩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

    1997至1999年,曙光公司先后在市场上推出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级服务器,峰值计算速度突破每秒1000亿次浮点运算。

    1999年,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I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达每秒3840亿次,在国家气象中心投入使用。

    200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曙光公司、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三方共同研发制造的曙光4000A实现了每秒10万亿次运算速度。

    2008年,“深腾7000”是国内第一个实际性能突破每秒百万亿次的异构机群系统,Linpack性能突破每秒106.5万亿次。

    2008年,曙光5000A实现峰值速度230万亿次、Linpack值180万亿次。作为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的网格超级服务器,曙光5000A可以完成各种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商务计算。

    2009年10月29日,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诞生。这台计算机每秒1206万亿次的峰值速度和每秒563.1万亿次的Linpack实测性能,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新跨越

    新华社长沙10月29日电(记者王玉山、白瑞雪、喻菲)2009年10月29日,随着首台国产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成功,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国家。

    从百万亿次到千万亿次,这一堪称“中国速度”的巨大跨越,与立足自主创新发展高技术的“中国道路”紧密相连。

    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突破核心技术。世界超级计算机的发展表明,计算能力每提高一个量级,都需要体系结构的创新和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新突破。“天河一号”的研制中,科研人员突破了7项关键技术,采用了全新的技术路线,从而实现了最佳的系统能效。这一实践告诉我们,核心技术是创新能力的灵魂,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获得了整体技术进步的优先权。

    自主创新的力量来自伟大的精神。作为世界高新技术领域的战略制高点,超级计算机是体现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科研人员以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用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的成功,续写了“银河”事业新的辉煌。“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的“银河精神”已经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起,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不竭的前进动力。

    自主创新的引擎在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团队。200多名平均年龄36岁的科研人员,组成了“天河一号”的骨干。在科学的人才机制推动下,人才的智力优势和团队的整体攻关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一批批极富创造力的人才,永远是我国高科技事业最宝贵的财富。

    自主创新的加速器来自开放的心态。实事求是地借鉴国际上成熟的技术、与潜在用户共同修订数据、积极推进技术民用化,“天河一号”的研制成功,离不开一个开放合作的环境。投入使用后,“天河一号”将为国内外用户提供高性能计算服务,“中国速度”愿为全人类的发展不断加速。

    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冷静地看到,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包括超级计算机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领域里,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继续加强基础学科和基础技术建设,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昆明市将对公务员进行普通话、计算机和外语培训
· 我国将在2012年完成"千万亿次"计算机实验室布点
· 我国推出自主产权的政务计算机终端安全护理系统
· 刘家义:要加强研究 使计算机审计模式为我所用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