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1月1日电(记者 吴宇、孙丽萍)未来一段时间的上海经济转型规划中,将继续重点在服务业、制造业以及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领域中展开一系列创新之举,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上海市市长韩正1日在“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第21次会议上做出的表示。
服务业: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
推动上海经济转型,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关键是要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韩正说,首当其冲,就是要提高服务业在上海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金融、航运、商贸、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新兴服务业。其中,上海将紧紧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加快完善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和现代航运服务业体系,支持航运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和高端航运服务业在上海的发展。
韩正介绍,上海今后将通过深化完善财税体制改革,特别是充分发挥上海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推进有利于服务业优先发展的财税体制改革,加大财政对自主创新、服务经济和培育人才的支持力度;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优胜劣汰、企业兼并重组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同时,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打破行政垄断和部门分割,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推动结构调整。
制造业:设立100亿元专项资金 淘汰700项产能
上海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创新设立100亿元人民币专项资金以及淘汰700项落后产能的计划令人印象深刻。韩正说,加快上海经济转型,不是不要工业,而是要提高工业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工业优化升级,推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据介绍,上海将以培育、重组、提升、淘汰等不同方式,加快实现制造业战略升级。培育,就是要积极对接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聚焦重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推进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和软件以及信息服务业等九大重点领域的高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鼓励企业在工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为此,上海市政府专门设立了100亿元的专项资金,鼓励、吸引海内外企业和社会各类资金共同推进高技术成果产业化发展。
重组,就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通过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推进要素资源重新组合和产业升级换代。韩正说,上海目前排出了一批有一定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国有工业企业,希望和央企、外资、民资等海内外企业进行重组共同发展。
提升,就是借鉴全球性跨国公司的经验,顺应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把一部分不符合上海产业发展定位的制造和一般加工环节转移出去,提高研发、设计、采购、营销等环节在产业链上的比重,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淘汰,就是要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等手段,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危险”的落后产能。今年,上海计划淘汰700项左右的不符合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
三年投入100亿美元:以环境建设推动结构调整
近10年来,上海已滚动实施了三个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拿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总量的3%作为环保投入,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目前,上海正在实施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总投入将超过100亿美元。
韩正认为,建设低碳、绿色、生态、宜居的城市,既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目的,也是推动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今后,上海必须把打造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环境建设推动结构调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型产业,切实改变以往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
同时,上海今后还将进一步注重能源保障体系、环境保护体系、城市安全体系建设,继续完善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推进以海港、空港、陆港和信息港为代表的“四港”,以轨道交通网、高速公路网和内河航道网为代表的“三网”建设。
在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指引下,预计到今年年底,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350公里,明年5月1日世博会开幕前,增长到420公里,到2020年建成总长936公里的轨道交通网;上海的高速公路目前通车里程已达637.4公里,预计明年年底有望达到785公里;内河航道最终将形成以1条环线、10条放射线为干线航道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