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新华国际时评:唱响绿色童谣 找回失去蓝天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11月1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林小春)“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蓝天下的月亮,蓝天下的船,蓝天下的孩子骑着月亮船……童谣里的意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是灰的,不是蓝的。”今天世界许多地方的孩子,都会这样给大人更正。每当这时,大人们心中或许会有刺痛,天不再清澈,我们失去了蓝天。

    孩子们在问,为什么童谣里人与自然的和谐离他们越来越远,为什么书本中描绘的绿色世界近在咫尺又似乎远在天边:推开窗户,屋外也有草地;走在街上,路边也有绿树;田野里,也有鸟儿在鸣唱。只是他们看到更多的,是滚滚车流,是楼宇丛林;听到更多的,是噪音杂响。

    如果说昨天的孩子享受过那种和谐,那么今天的孩子只能梦想和谐的绿色世界。如今,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天空因污染变灰了,十分之一的河流因工业废水的大量注入变黑了,从南极到北极的气候因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变暖了。而造成这一切的,正是人类自己,受到伤害最多的,恰是需要呵护的孩子。

    有统计显示,全球每年因室外空气污染而死亡的人数多达300万,其中5岁以下儿童占三分之二;全球每年因饮用不洁水患病死亡的人数多达310万,其中近90%是5岁以下的儿童;气候变暖同样是儿童的“不可承受之轻”。

    “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心意,但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1962年,蕾切尔·卡森在她那本后来被称为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中写到,“然而看来这就是我们的实际情况。虽然很少有人提及,但人人都可以看到的真情实况是,大自然不是容易被塑造的。”

    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我们可以设计未来。在卡森发出振聋发聩的疾呼之后,环保意识开始萌发,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和个人踏上环境治理保护之路。

    上世纪70年代遭受严重污染的莱茵河,曾一度被谑称为“欧洲下水道”,如今重又焕发生机,清清河水上水鸟竞翔野鸭闲游;狄更斯笔下孤儿奥利弗眼中终日浓雾弥漫的伦敦,如今也已恢复秀美的面貌,大本钟重新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

    还有,破坏臭氧层的氟利昂几被淘汰,汽车尾气排放受到限制,可再生能源开发方兴未艾……我们正在采取更多的行动。越来越多的人响应“无车日”活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限塑令”的意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植树造林……

    我们要把重塑绿色家园的理念植入孩子的心灵深处。在长江源头的沱沱河旁,孩子们组成环保小分队宣传保护水源;在芬兰赫尔辛基太阳湾基础学校,刚刚入学的孩子在环保课上学习垃圾分类;在印度新德里南郊的普里嘉小学,纸质航模班的同学向老师炫耀用废弃包装盒做成的纸飞机和动物玩具。

    我们行动了,但还远远不够。今天,拥挤的路上依然塞满汽车,一个“无车日”甚或“无车周”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仍有煤烟飘向空中,仍有污染物流入江河湖海。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在通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上大步前行,一路唱响绿色的童谣,找回那曾经的蓝天。

 
 
 相关链接
· “国际儿童日”活动和环球新闻报道标识、网站发布
· 国际儿童日特稿:爱,让劫后余生的儿童更加坚强
· 国际儿童日:汶川地震"面孔女孩"高雅倩笑对新生活
· 让这些孩子享有家庭温暖——孤残儿童问题采访记
· 新华社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签署儿童日合作备忘录
· 我的童年我的世界—五十年巨变中儿童眼中的世界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