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中国将在中山站全面建设极区地球空间环境实验室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12月03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雪龙”号12月3日电(记者 崔静)中国专家日前对记者说,中国将在第26次南极考察期间,在位于东南极的中山站全面建设极区地球空间环境实验室。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高空大气物理学研究室主任胡红桥说,极区是地球面向太空敞开的窗户,在那里地磁场近乎垂直地进出,太阳风中的带电能量粒子易于进入地球磁层,并接近垂直地向电离层以至中高层大气输送,使各层间产生能量、动量和质量的耦合,由此产生一系列重要地球物理现象,例如极光、粒子沉降等。因此,南极地面观测在空间科学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南极中山站在地球空间环境观测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胡红桥说,地球磁层的极隙区是太阳风进入地球高空大气的直接通道,而中山站正好处在极隙区纬度,因而是世界上少数可以进行午后极光观测的台站之一。随着地球自转,中山站白天位于极隙区,夜晚进入极光带环绕的极盖区,一天两次穿越极光带,可以观测到丰富的极光现象和电离层变化,是理想的地球空间环境观测地。

    胡红桥说,1994年以来,中国通过与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和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合作,在中山站建立的高空大气物理观测系统已开展一个太阳周期(11年)以上的连续观测,积累了极区电离层、极光和地磁等多要素观测数据,为在中山站建立空间环境监测实验室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说,在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期间,科研人员将全面展开中山站极区地球空间环境实验室建设,主要任务有安装高频雷达、极光观测系统、电离层闪烁网等7台科学观测设备,更新电离层数字测高仪。按计划,这些观测设备将于2010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开展越冬观测。

    胡红桥指出,极区地球空间环境实验室的建设,将使中山站在极区地球空间环境的探测范围由极隙区、极光带扩展到极盖区,可探测到的自然现象覆盖电离层和磁层,探测要素包含极光、电离层参量和空间等离子体波等关键要素,使南极中山站成为自主性更强、国际一流的极区地球空间环境观测站。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长城站物资卸运任务

    11月16日,考察队员在长城站码头吊运物资。经过连续4天的昼夜作战,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当天圆满完成在中国南极长城站的物资卸运任务,即将离开长城站奔赴中山站。新华社记者 崔静 摄

我国将首次在南极应用无人机大范围观测海冰

    新华社“雪龙”号12月1日电(记者 崔静)新华社记者1日获悉,在第26次南极考察中,我国将首次在南极应用无人机进行大范围海冰观测实验。

    无人机通常是指具有一定自主导航、自主驾驶能力的飞行器,按使用范围可分为军用型和民用型。军用无人机包括侦察机、电子干扰机、通讯机、无人战斗机等,民用无人机则主要用于测绘、航拍、遥感和灾害预警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谢成荫介绍说,此次实验用的无人机“雪燕”就属于民用无人机。它将搭载航拍相机、红外辐射计和红外探头等仪器,在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的普里兹湾海域上空开展海冰观测实验。详细>>>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返回东半球

    新华社“雪龙”号11月28日电(记者 崔静)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于当地时间28日16时45分(北京时间29日凌晨1时45分),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穿越0度经线,从西半球返回东半球。

    “雪龙”号曾于11月1日从东半球驶入西半球。此后,“雪龙”号3次成功穿越西风带,先后完成在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卸货补给任务和在阿根廷乌斯怀亚港的油料、淡水补给,于22日正式踏上奔赴中国南极中山站的征程。在此次考察中,“雪龙”号已累计航行13400余海里(1海里等于1.852公里)。详细>>>

 
 
 相关链接
·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船驶入南极大陆周围的浮冰区
·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22日离开长城站奔赴中山站
· 访南极中山站站长:一样的冰天雪地 不一样的南极
· 中山站迎来建站20周年 经多次扩建现已初具规模
· 2月26日 :中国南极中山站在拉斯曼丘陵落成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