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新华国际时评:共推气候变化大会取得积极成果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12月16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记者 田帆)16日下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领导人会议。在美人鱼的故乡,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代表正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安排进行紧张的谈判。

    温家宝此行,是继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后,中国领导人再次与各国领导人共商应对气候变化大计的一次重要活动。温家宝的与会,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贡献的决心、信心和政治意愿。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主要发达国家具体的量化减排指标,而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不要求其作出减排指标承诺。但本着对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为推动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不久前纷纷宣布采取自主行动。

    中国政府的承诺是:到202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1日在与温家宝的电话交谈中对此评价说,“这是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重要贡献”。

    中国政府的努力并不止于此。自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开始以来,温家宝已经先后与印度、南非、英国、德国等7个国家的领导人通电话,就气候变化问题及共同推动气候变化大会取得成果交换意见和看法。

    在哥本哈根期间,温家宝将全面阐述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立场和主张,还将分别会见与会的一些国家领导人,以求与国际社会其他成员一起,共同推动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应当说,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国际社会其他成员一道,共同推动气候变化大会取得成果的努力与诚意有目共睹。不过,历史告诉我们,气候变化会议成败的关键并不在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对自身责任的承担、国际社会的合作更为重要。

    时至今日,本次气候变化大会已经进入了第十天。会议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距达成一项全面的协议尚有很大的距离。各方在减排目标、资金援助等核心问题上意见分歧较大。最大的困难,在于发达国家缺乏政治意愿,不愿正视并履行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

    政治意愿,来自于政治领导人。应东道主的邀请,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众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将参加大会最后阶段的领导人会议。届时,发达国家领导人能否展现出足够的政治意愿,履行应尽的义务,将言辞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将是哥本哈根会议成功的关键和必要条件。

    可以理解的是,气候变化谈判涉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责任与义务的合理分担,涉及各国的切身利益和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空间,谈判内容复杂而敏感,谈判过程往往一波三折。

    难以理解的是,一些国家不愿承担历史排放带来的责任,不愿正视其人均高排放的现实,不愿履行其在多个国际协议中许下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给谈判成功设下了种种障碍。

    哥本哈根,这个童话王国的首都,将见证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又一次尝试。不管这次努力的结果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类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征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链接
· 新华国际时评:“中国制造”也是“世界制造”
· 新华国际时评:放宽高科技出口 疏中美贸易之"淤"
· 新华国际时评:唱响绿色童谣 找回失去蓝天
· 新华国际时评:应对“雪灾综合征”的他山之石
· 新华国际时评:中非合作之树必将根茂而实遂
· 新华国际时评:不要在中印领土争议地区挑起事端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