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两支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出征 进行综合科考活动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12月19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极中山站12月18日电(记者崔静)当地时间18日18时(北京时间18日21时)许,由30名队员组成的两支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同时出征,分别向地处南极内陆腹地的中国南极昆仑站和格罗夫山地区挺进。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在距中山站约10公里的南极内陆冰盖边缘,为两支内陆考察队出征送行。随后,两支内陆考察队使用9辆雪地牵引车,拖拽着载有生活舱、发电舱、科考设备、后勤补给、油料等装备与物资的40只雪橇,向白茫茫的南极内陆进发。按照计划,两支内陆考察队将在共同行进464公里后,分赴各自的目的地。

    这是自1999年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以来,中国第二次同时派出两支考察队深入南极内陆腹地,进行综合科学考察活动。

    此次,第一支队伍的20名队员将奔赴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4093米的冰穹A地区,系统开展冰川学、天文学、测绘学、地球物理等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并将对2009年年初建立的中国南极昆仑站进行二期施工建设,为未来开展深冰芯钻探准备场地。第二支队伍的10名队员将前往距中山站约500公里的格罗夫山地区,执行地质调查、陨石收集、生态环境研究等9项科考任务。

    与以往历次考察不同的是,此次中国南极内陆考察有2名女队员加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女博士韦利杰和新华社女记者崔静。她们将随格罗夫山考察队进行为期60余天的野外考察。这是中国开展南极内陆考察10余年来,考察队中首次出现女性。

    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12月6日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30名队员向南极内陆出征后,其余队员将在中山站附近全面展开南极度夏科考活动。

向南,向南极科学高峰挺进——写在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出发之际

    新华社南极中山站12月18日电(记者崔静)嘹亮的国歌在南极冰盖边缘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茫茫冰原上迎风飘扬。“出发!”随着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领队袁绍宏一声令下,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驾驶着9辆雪地车,牵引着载有各种考察物资与装备的40只雪橇,缓缓驶进白茫茫的南极内陆冰盖之中。绵延数公里的车队宛若银色丝带,在雪白的天地间蜿蜒前行。

    这个由30人组成的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伍,20人将奔赴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4093米的冰穹A地区,开展冰川学、天文学、测绘学、地球物理等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10人将前往岛峰众多的格罗夫山地区,执行地质调查、陨石收集、生态环境研究等9项科学考察任务。这是自1999年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以来,中国第二次同时派出两支考察队深入南极内陆腹地。

    漫漫前路,有幽深莫测的冰裂隙,有令人望而生畏的暴风雪,有危机四伏的白化天气,更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危险。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出征的内陆考察队员们毫无畏惧,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向南,向南极科学高峰挺进!

    面积达140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大陆,95%以上的区域被平均厚度达2450米的冰雪覆盖,犹如戴了一顶巨大的“帽子”,被称为“冰盖”。位于南极冰盖之巅的冰穹A地区,不仅是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区域,也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南极科学研究的制高点。

    冰穹A地区覆盖的甘伯采夫冰下山脉,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发现造山运动新机制的地方;其独特的穹状顶部地形特征,被认为是研究南极冰盖形成与演化最理想的场所和最具潜力获取最古老冰芯的钻取地点;此外,冰穹A在理论上还极有可能是南极地区最好的天文观测站址。在冰穹A开展长期科学观测,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南极冰芯是地球演变史的“记录器”,珍藏着古气候和古环境的信息。在此次南极内陆考察中,中国科研人员计划在冰穹A地区钻取一支200米至300米深处的冰芯,以追溯过去1万年间的地球气候变化。他们还将在今年年初建成的中国南极昆仑站建立深钻车间、预埋钻探机器,为未来开展深冰芯钻探准备场地。

    冰川学家、中国南极内陆考察昆仑站队队长李院生介绍说,利用冰穹A的有利条件,中国可望在五到十年内钻取到南极冰盖最深处的冰芯,这种宝贵的冰芯资料有助于重建地球的历史演化及预测全球气候和环境的演变,建立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坐标系。

    壮美神秘的格罗夫山地区是南极大陆上极少数有山脉峰峦凸露于冰盖的地区之一,这片3200平方公里的地区蓝冰铺盖、冰山起伏、岛峰凸现,隐藏着众多关于全球地质变迁、气候变化、行星运行的远古秘密。

    中国此前曾开展过四次格罗夫山考察,在地质、测绘等领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尤其是采集到9834块南极陨石,使得中国的陨石拥有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跃居世界第三位。

    “我们将力争使中国南极陨石的拥有量突破1万块,为人类认识天体的形成与演化及地球成因贡献力量,”中国南极内陆考察格罗夫山队队长黄费新说。

    此外,格罗夫山队还将在此次考察中攀登格罗夫山地区的最高峰——梅森峰,运用冰川地质地貌、土壤、沉积岩、孢粉组合及宇宙核素等手段,研究格罗夫山地区新生代以来冰盖进退的演变过程,认识南极冰盖的进退历史。

    向南,向南极科学高峰挺进!亘古沉睡的南极内陆冰盖,将再次留下中国人坚实的足迹;勤奋智慧的中国科学家,将在这片科研圣地续写新的辉煌!

中国南极考察队积极备战南极内陆考察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12月6日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以来,积极备战内陆考察。截至12月14日,内陆考察物资及装备已全部运抵位于南极冰盖边缘的内陆考察出发基地,其中包括9辆雪地车、12只内陆考察生活舱、近40只雪橇,以及各种科考仪器设备、后勤补给物资、油料等。这是考察队员正在利用直升机运送考察物资(1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崔静 摄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12日打响冰上卸货攻坚战

    新华社南极中山站12月12日电(记者 崔静)为尽快将上千吨的考察物资从“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卸运至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12日凌晨开始运用直升机和雪地车昼夜交替运输,打响了冰上卸货攻坚战。此次卸运的物资主要包括南极内陆考察队的考察物资、中山站度夏科考仪器、后勤物资、基础设施建设物资以及各种油料等,总重量达上千吨。

    卸货采取空中运输为主、海冰运输为辅的方式。白天天气晴好时,将部分考察物资和油料借助“雪龙”号上搭载的“雪鹰”号直升机和从澳大利亚租用的S76直升机,从空中吊运到中山站附近;夜间利用气温较低、海冰强度较高的时机,将部分考察物资装上雪地车,经冰面运送至中山站。 详细>>>

“雪鹰”号专用直升机亮相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

    新华社“雪龙”号12月7日电(记者 崔静)伴随着隆隆的发动机轰鸣声,红白相间的中国极地考察专用直升机“雪鹰”号从“雪龙”船后甲板上腾空而起,开始执行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的首次物资吊运任务。这标志着“雪鹰”号正式亮相中国南极考察“大舞台”。

    这是“雪鹰”号直升机准备在“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后甲板着陆(12月7日摄)。12月7日上午,中国极地考察专用直升机“雪鹰”号执行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的首次物资吊运任务,这标志着“雪鹰”号正式亮相中国南极考察“大舞台”。新华社记者 崔静 摄

    当地时间7日9时许(北京时间7日13时),“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仍在距离中国南极中山站约9海里的陆缘冰地带努力破冰。“雪龙”船气象中心收集到的天气情况显示,此时风力为3至4级,能见度为15公里,适宜飞行。详细>>>

 
 
 相关链接
·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为南极内陆考察积极做准备
· “雪鹰”号专用直升机亮相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
· 第26次南极考察:中国首次在南大洋布放锚系潜标
·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返回东半球
·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22日离开长城站奔赴中山站
·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开办“南极大学”正式开课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