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世博冲刺:世博 打开中国城市文明的“新窗口”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1月2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1月22日电(记者慎海雄 徐寿松 吴宇)百日后,与游人见面的上海世博会核心展馆——主题馆,将出现一幕这样的场景:

    一幅地图:黑暗中,穹顶上的“星星”慢慢闪亮,那是荒原上最早出现的人类村落。“星星”由小变大、由少变多,成为一个个城镇。不知不觉中,“繁星”闪烁,那是城市在不加节制地急剧扩张……

    蔚蓝色地球:转瞬即变,过度砍伐造成水土流失、河流干涸,大片大片的“沙漠黄”分外刺眼;工厂排放,温室效应,又让地球“烧”成了可怕的红褐色;最终,通过绿色能源、污水和垃圾治理,一个生态桃花园重回人间……

    “城市·生命”、“城市·人”、“城市·地球”,在城市的宏大背景下,上海世博会通过对城市“足迹”的追寻、城市现状的拷问,来激发全世界对现实城市的反思与“未来之城”的畅想。中国乃至世界城市文明或将由此打开一扇“新窗口”。

    亚里士多德“命题”将如何在此演绎?

    自5000年前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诞生,它便记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希冀和抱负。“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如是说。古希腊先哲的这一城市“命题”,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也是世博会诞生159年以来第一次出现“城市”主题。

    “城市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如果上海能对新世纪城市发展提出新主张,把应对城市化的办法和前景呈现在世界面前,一定会受到欢迎。”国际展览局主席吉尔斯·诺盖斯在中国申博之初时强调。那么,上海世博会又将如何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呢?

    徜徉于上海世博园区,目之所及,那恢宏而震撼的冲击感扑面而来。在“城市”主题统领之下,“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以及“城市和乡村的互动”,五个副主题从不同的侧面生发开去,集中回答了三个“城市天问”: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生活观念和实践让城市更美好?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地球家园更美好?

    为了更全面、充分地演绎主题,上海世博会组织者凝聚全球智慧,在黄浦江两岸共设立了五个主题馆,分别是“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城市·地球”馆、“城市·足迹”馆和“城市·未来”馆。

    “城市即人”馆,通过来自中国郑州一户四世同堂家庭、荷兰鹿特丹单亲家庭、美国凤凰城标准四口之家、澳大利亚移民家庭以及来自巴西圣保罗、加纳特马市家庭等6大洲、6户不同类型家庭的家居、工作、交往、学习和健康的实景展示,生动演绎了“城市即人”的寓意。而“城市·生命”馆则着重展示城市如同一个生命活体,城市生命的健康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呵护。“城市·地球”馆主要提示人类、城市、星球是共赢、共生的关系。“城市·足迹”馆探究城市历史的轨迹,揭示人类文明的智慧;“城市·未来”馆展示人类梦想,引领城市未来。

    “未来”的预演:“城市最佳实践区”

    世界已经进入“城市时代”,如今,地球上一半以上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文明已经成为社会主导文明,但是,城市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层出不穷、日益尖锐:从空间形态到运营管理,从生态环境到产业发展,从开发建设到历史文物保护,交通难、住房难、城中村改造难……

    城市何处去?被誉为世界博览会历史上一项创举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目前,50个全球公认的、具有创新意义和示范价值的城市保护及开发案例,正在上海世博园紧张建设、布展。

    “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一个模拟城市生活、工作、休闲、交通等功能的综合街区,不仅集中展示全球有代表性的城市,为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所做的各种创新和有价值的实践方案,还将为来自世界各城市的代表提供一个交流、探讨城市发展经验的平台。

    马德里“竹屋”和“生态气候树”正是这一平台的代表。据马德里全球战略和国际活动局局长伊格纳西奥·尼诺介绍,“竹屋”的原型是马德里南部的一片居民廉租房建筑,其外部被一层竹皮包裹,能起到遮阳、防晒、保温、除噪的作用。“生态气候树”则是马德里生态大道上的三座树状展馆之一,实际上是一个十边形的钢结构建筑,“树冠”上还包裹了一层巨大的银色薄膜,“树”顶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可实现内部能源自给。

    “‘生态气候树’的创意反映了人们对城市梦的反思。”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说。

    100多年前,中国现代意义的城市在上海出现。差不多同时,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追寻城市梦的过程中开始了对世博梦的“遥想”。无论是清末工商巨擘郑观应,还是大思想家梁启超、小说家吴趼人、陆士谔,他们大胆预言在上海举办“大博览会”,本质上折射了人们对农耕文明的扬弃,对工业化潮流下城市文明的憧憬与追寻。五四之初,郭沫若在《女神》、《星空》等诗集中也萌动着崇拜现代工业成果的强烈的城市意识。

    但梦想毕竟不是现实。城市规划专家王振亮博士指出,城市是人们迈向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生存载体和精神寓所,其自身也需要扬弃。“城市最佳实践区”对当前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中的中国城市发展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借鉴意义。当代中国城市发展基本经历三个阶段:财富城市、“广场”城市、“书香”城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如何切实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协调、平衡、友好相处,应是城市建设与发展永恒的追求。无疑,‘城市最佳实践区’提供了一个借鉴的窗口。”

    令人神往的“未来之窗”

    在世博会历史上,中国能首开先例,将“城市”作为一届世博主题,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建设、运营、发展中的重要性得到世界的认同。

    而即将开幕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给“城市”、“生活”带来些什么,又会留下些什么?

    世博会不只是一项对现实的投资,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投资。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主题馆部助理部长许润禾介绍,针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未来的城市化浪潮,上海世博会力求在如下方面展示新的城市文明:“城市时代”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城市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继承;人类社会的交流融合和理解;同时,交流和推广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成功实践和创新技术;促进城市科技创新以及民众对城市发展良性模式的认识。

    “紧扣当今世界脉搏,我们期望上海世博会能为中国、为世界今后城市文明的提升和重塑打开一扇新窗口。”许润禾说。

    当你亲临世博园区已建成的国内面积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示范区,当你乘上氢能源车体验世博园区内公交零排放,当你注意到官员、学者谈起和谐城市时充满希望的眼神,你会深切地感到:一切皆有可能!

    上海世博会伦敦“零碳馆”就是一个代表。“零碳馆”项目负责人陈硕介绍,展馆原型来自位于伦敦南部的“贝丁顿零能源发展”生态村。利用太阳能,“零碳馆”的墙体会发光、窗户能“发电”;馆内所需的热能,可以通过“生物能热电联产系统”,对餐厅内各种有机废弃物、一次性餐具等降解获得。参观者不仅可以亲眼看到这些低碳技术,还可以通过碳测系统了解自己的节能减排记录。

    专家们期许,透过“科技世博”、“绿色世博”、“人文世博”这扇窗,未来的城市应是更加注重并提升生态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城市。“城市的发展既要增强生态意识,还要培育‘人态意识’。人要与自然、万物相和谐,人还要与历史文化相和谐。在传承中保持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说。

    畅想未来之城“文明”,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余源培则认为应是形态文明、功能文明、素质文明融于一体,其表述为:形态文明,指建筑、硬件设施,要“世界一流”,同时也要“环保一流”;功能文明,突出城市管理和城市服务;素质文明,重在对知识、情意与理念的把握。而这,恰是上海世博会可能留予人类最宝贵的“馈赠”。

上海世博会气象保障:形成“世博点、城市面”观测服务互动格局

    新华社上海1月22日电(记者李荣)据22日举行的2010年上海气象工作会议暨世博气象保障誓师大会上传出的信息,中国气象部门正举全国之力,本着“参展中有服务、服务中有展示”的理念,全方位参与世博。目前,上海世博园区内的精细化气象探测系统基本形成,城市特色气象观测网也初具规模,“世博点、城市面”的服务互动格局特点鲜明,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建设也初见效益。世博园内的世界气象馆“云中水滴”,建筑结构已全部完工,馆内布展已全面展开。

    据了解,目前上海世博会气象服务和参展筹备工作已临近尾声,针对城市决策部门、世博园区管理部门、参展方、公众游客等各方需求的五大世博气象工作方案已形成。世博气象台已于去年9月揭牌,向世博园区提供预报服务。世博园区探测网建设已基本完成,一个由双星加密观测、风廓线仪、梯度观测、不同下垫面的大气物理化学观测组成的城市边界层观测系统正在形成;超大城市“专业化、精细化”气象综合观测体系也在完善之中。与强对流天气相关的短时临近预报交互系统、长三角地区短时临近预报业务一体化系统也已开发完成并投入业务运行。

    此外,两大对外“门户”——世博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世博气象服务网站群已完成了首次测试,进入试运行状态。世博园区版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也已开发成功,将作为世博运营指挥中心“部门联动、应急响应”的工作平台,共同保障上海城市安全运行和世博园区的正常运营。

    据悉,建筑结构已经全部完工的世博世界气象馆“云中水滴”,已成为园区内“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馆内的布展已全面展开。围绕世界气象馆的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包括运营方案、主题日活动的策划等都已初具雏形。

京津沪渝苏浙港澳启动“世博消费维权联动机制”

    新华社上海1月22日电(记者俞丽虹)22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浙江、香港、澳门八地消费者组织在上海签署合作协议,宣布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联合推出跨区域消费维权联动机制。

    根据这份合作协议,八地消费者组织将建立消费争议异地投诉处理的“绿色通道”,联手为世博游客进行消费维权。

    例如,北京的消费者在上海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如果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直接向北京的消费者组织投诉,并由其负责将投诉移转至上海的消费者组织;上海的消费者组织将在20个工作日内,对投诉进行调查、核实,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消费者。

    据悉,世博会期间,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还将设立专门的“世博消费维权服务点”,基本建成一个覆盖世博园区以及全市主要商业中心、旅游景点、机场车站的世博消费维权服务网络,方便中外游客咨询投诉。

    为进一步改善旅游消费环境,世博会开幕前,上海将组织三次由志愿者参与的“啄木鸟行动”,对主要景点、宾馆饭店、商场、交通等方面开展消费体验和消费调查,并将调查发现的问题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企业,督促其及时整改解决。

    根据预测,上海世博会将吸引7000万人次的中外参观者,其中海外游客超过350万人次。

世博轴工程竣工:把最奇美的建筑献给观众

    新华社上海1月22日电(记者吴宇、谭晶晶)流云般舒卷的白色顶棚、玉兰花般怒放的“阳光谷”,每天约10万人次的观众穿梭其间,当会睁大眼睛,好奇地看个不停。

    22日,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简称上海世博会)最大的单体工程,也是上海世博会外形最新颖奇美的一座永久性建筑--世博轴,经过上万名建设者37个月建设,宣告竣工。

    8名建设者代表为工程竣工剪彩。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喜不自禁:“世博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当代建筑的设计特色与艺术魅力,表现出中国工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施工水平。”

    世博轴是世博园区的主出入口和中央人行立体交通枢纽,长约1045米、宽约130米,由地上地下各两层组成,总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1万平方米。

    据上海世博局副局长丁浩介绍,预计世博会半年会期里,现场参观者将达7000万人次,世博轴将承担世博园区约23%的人流,即平均每天承担客流9.2万人次,极限高峰日承担18.5万人次。他强调,世博轴既是重要的城市功能性设施,也是充满艺术美感的建筑杰作。

    世博轴工程建筑形式新颖独特。世博轴工程在世界上首次采用了超大规模“阳光谷”结构,即六个远看如同上海市花白玉兰的巨型圆锥状结构,自然光透过“阳光谷”玻璃倾泻入地,可满足部分地下空间的采光需求并自然通风,提升地下空间的舒适感,节约大量能源。

    世博轴工程屋面顶棚采用的索膜结构,创造了一项世界之最。整个屋顶膜面由31个外桅杆、19个内桅杆及牵引桅杆的各类钢索作为支承系统,整个屋顶膜面长约843米、最宽处约97米,膜面展开面积达7.7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索膜结构,外形如舒卷的白云,浪漫飘逸。

    世博轴工程采用了生态设计理念,除了“阳光谷”及下沉式草坡把阳光和绿色引入各层空间,还采用地源热泵、江水源热泵、雨水收集利用等新技术,引领当代建筑向绿色环保节能方向发展,体现了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据介绍,世博轴工程还是世博园区中央的服务性建筑,容纳了相关的安检设施、信息导向、服务设施、特许商业设施、餐饮卫生设施、景观绿化和人员休息场所。4月15日之前,世博轴将完成运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功能用房完善和商业装修,4月下旬进行试运营,为5月1日世博会开园和正式运营打好基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香港为上海世博会倒数100天举办"耸立城市论坛"
· 我们在行动 我们在冲刺—热迎世博会倒计时100天
· 从食品到钻石 上海世博会特许产品将突破万种
·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倒计时100天誓师动员大会在沪举行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