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1月22日电(记者王攀)2009年初,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广东在持续扩散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中“首当其冲”,受到严重冲击,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困难和挑战。
回眸这一年,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说,这是全省经济发展进入新世纪来最为困难的一年,但也是力保经济平稳增长、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取得突出成绩的一年。
“三管齐下”有效遏制经济增长下滑势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过去一年,广东坚持把保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结合广东实际全面和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坚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投资促消费稳外需“三管齐下”,采取“外需不足内需补、工业不足服务业补、外资不足内资补”这三方面有效措施,在非常时期运用非常措施迅速稳定了市场预期,有效阻住了经济增长的下滑势头。
广东省财政多方筹集资金1000亿元主要用于扩大投资,并果断实施了总投资2.37万亿元的“新十项工程”建设。统计显示,去年1—11月,全省共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2%。
广东狠抓家电、汽车、住房、旅游、信息服务五大消费,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组织了近2000家企业到国内重点城市举办130多场促销活动,狠抓国内市场。去年前11个月,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32.2亿元,同比增长16.2%。
广东进出口降幅逐步收窄,全年进出口总额同比降幅由年初的30%左右缩小到全年的10%,实际利用外资额度也实现了逐月回升。
黄华华表示,回顾全年,预计广东实现GDP总值39357亿元,增长9.5%左右,超出预定目标1个百分点;人均GDP达39357元,增长8.4%,与GDP增幅差距缩小到1.1个百分点,“这是多年所没有过的。”
第三产业成广东经济增长首要推动力
有关专家指出,广东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是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双转移”工作,目前已收到了既保增长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良好效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
广东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来自广东省统计局的报告显示,2009年以来,第三产业对广东GDP增长贡献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较好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拉动GDP增长4.8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中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快速发展。
广东装备制造业和大石化为主题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提速,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达36.8%,汽车工业逆势上扬,产能上升为130万辆/年,我国第一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0万吨级超大油轮在广州龙穴造船基地出坞。
广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省淘汰落后钢铁产能240万吨,关停小火电553万千瓦,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16%和12%。
广东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总数均居全国第一,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品总值达2.6万亿元,增长15%。
民生就业稳步向好未来仍需逆势奋行
过去一年,广东通过加大财政资金中民生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企业用工需求回暖,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黄华华介绍说,去年广东省财政用于改善民生、提供公共服务及均衡区域内公共服务水平、帮助市县增强发展后劲的支出占总支出的75.5%。去年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3%和12%,近年来首次高于GDP增速。
广东就业形势也逐步稳定。广东省统计局第三季度对全省600家企业用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员工总量增加,员工总数比上季度末增长3%;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2.6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6个百分点。
“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了一批多年来要办而未办成、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难事、实事,将危机对人民生活的影响降到了最低。”黄华华说。
展望2010年,黄华华说,虽然广东经济呈现逐季加快的良好态势,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广东经济总量虽然仍居全国第一位,但被其他沿海发达省份赶超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广东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仍然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对广东的冲击从本质上讲,就是对我们传统发展方式的冲击。广东要切实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紧迫性,下大力气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黄华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