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极中山站2月26日电(新华社记者 崔静)善变的南极天气似乎通晓人意。2月26日中午,坐落于南极拉斯曼丘陵的中国南极中山站上空一扫连日的阴霾,太阳钻出云层,散发出柔和的光芒。这一天,是中山站的21岁“生日”。正在这里执行考察任务的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举行仪式为中山站庆祝“生日”。
在即将竣工的中山站综合楼内,“热烈庆祝中山站建站21周年”的红底横幅高悬在一层大厅中央。中山站站长胡红桥特意邀请附近的俄罗斯进步二站和澳大利亚戴维斯站的科考队员代表,来中山站共同庆祝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正在返航途中的日本第51次南极科考队当天也乘坐破冰船抵达中山站附近海域,以考察队长本吉洋一为首的10多名考察队员参加了这一庆祝仪式,并对中山站进行了友好访问。
当天下午,中山站举行露天烧烤和冷餐酒会,热情款待来自国外考察站的科考队员们。数十名中国科考队员成了中山站的“推广使者”,纷纷带领着国外科考队员参观中山站,并介绍中国南极考察的有关情况。
中山站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是继长城站之后,中国建立的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建成21年来,中山站站区建筑面积不断扩大,仅近5年来的新建建筑面积即达3800平方米。
澳大利亚戴维斯站站长迈克·伍里奇已是第15次来中山站做客,亲眼见证了中山站发生的巨大变化。“1995年我第一次来中山站时,这里只有几座很小的房子,现在中山站建起了这么多漂亮的新建筑,道路也更加平坦,令我们非常羡慕。”
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中国以中山站为依托开展的冰川、气候、生物、地质、高空大气物理等多学科研究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中国南极昆仑站建成后,中山站更是发挥了桥头堡的作用,成为昆仑站的重要补给中转基地。
经历了21载的风雪洗礼,中山站不仅见证了中国南极考察队员的拼搏奉献、不畏艰难,更成为凝聚中外极地考察者友谊的桥梁。正如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领队袁绍宏所言:“南极无国界,旧貌换新颜的中山站将以更高的热情,与国外考察站加强合作,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贡献力量。”

中国南极中山站庆祝建站21周年
2月26日,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领队袁绍宏(左二)向中山站附近的外国考察站队员代表介绍中山站新建建筑施工情况,并参观中国知名画家于成松在中山站开办的南极作品展。当日,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举行仪式,庆祝中山站的21岁“生日”。中山站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是继长城站之后,中国建立的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新华社记者 崔静 摄
中国在南极中山站建成数据实时传输永久性验潮站
新华社南极中山站2月22日电(记者 崔静)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日前在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建成一座数据实时传输永久性验潮站,以监测海平面变化,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动态依据。
负责实施这一项目的考察队队员、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黄继锋介绍说,海洋潮汐验潮资料分析是研究海平面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南极洲建立验潮站,不仅可以满足我国研究南大洋海平面变化的需要,而且可以通过多年的数据积累和与其他国家的信息共享,分析全球海平面变化,推动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详细>>>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完成对中山站物资补给任务
新华社南极中山站2月25日电(记者崔静)随着小艇将最后一批物资从“雪龙”号极地破冰船转运至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24日晚圆满完成对中山站的物资补给任务,即将在结束各项科学考察的扫尾工作后返航归国。
在本次考察中,“雪龙”号先后两次为中山站运送物资,货物中包括蔬菜、水果等各类食品和生活用品,以及大量建筑材料、科考设备和燃油等,总重量超过2000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