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记者张辛欣)也许你没经历过一次寒潮将大面积花卉冻伤损坏,但你可能有过雪天堵车的抱怨;也许你没领略过台风暴雨的侵袭,但你可能有过被沙尘暴裹袭的经历……
今年的3月23日是第60个世界气象日。回顾近年来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从2006年的“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到2010年的“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气象对人类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防御自然灾害上,更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以及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与此同时,关注气象、发展气象、利用气象,让其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则是一项关乎人类安全和福祉的重大行动。
气象灾害为人们敲响警钟
阳春三月,年初席卷新疆地区的雪灾和南方的持续低温雨雪天气已渐行渐远,但灾害带来的影响和思考却远未消除。台风卷走的房屋、暴雪掩埋的牲畜、干旱炙烤的大地,气象灾害正在为人类敲响警钟。
打开历史的记忆,我们看到,人类的发展创造了一个个战胜自然的奇迹,却也一次次受到了自然灾害的侵袭。我们忘不了1998年的长江全流域性大洪水,夺去了4150人的生命;我们忘不了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15.6万个无辜生命瞬间陨落;我们忘不了那些有着不同名字,却有同样毁灭性的台风,将曾经坚固的房屋变成汪洋中的一块块木板……
虽然营养水平的改善和医疗水平的进步延长了人们寿命,但全球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与天气有关的死亡人数每年却以5%的速度递增;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产量,可全球气候变暖又淹没了大量良田;当我们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便利时,一棵棵参天大树在隆隆声中倒下,一片片沙漠在不断逼近,一条条河流变得浑浊不堪……
自然灾害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甚至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在各类自然灾害中,对人类生存安全威胁最大的是气象灾害。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发生频繁、灾害种类多、造成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记者从中国气象局了解到,我国气象灾害损失占自然灾害损失的70%,每年造成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
对此,2006年的世界气象日将主题定为“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旨在提醒人类提高灾害抗御能力,调和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利用,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精准预报预测能力不断提升
抗御自然灾害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随。一次次的灾害性天气不断考验着人类精准预报预测的能力。
对此,2007年和2008年的世界气象日分别提出“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为了美好的未来,观测我们的星球”,旨在通过对极地气象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加强对气象的观测、预报、预警和防御。
从过去的“猜天气”到如今的实时预报,从简单的24小时预测到滚动式监测,60年来,我国的气象预测精准程度不断提升。
千万个地面观测站和自动气象站覆盖我国70%的乡镇,织起一张密实的气象观测网;风云系列卫星的稳定运行为气象精准预报、有效防灾保驾护航;中央气象台会商室里再也看不到堆积如山的稿纸和预报员奔来奔去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高性能计算机和无数个大屏幕显示器,以及最先进的可视化会商系统……
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国实现了每个奥运场馆、每天3次滚动、预报时效为0-72小时的逐3小时“无缝隙”多要素气象预报;为了精准预测国庆阅兵天气,我国启动风云二号C、D星双星加密观测,每15分钟可更新一次气象卫星云图,实现了对天气系统连续变化情况、发生发展过程的实时监测;对于即将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世博园内的天气将实现滚动播报,并可以每小时发布一次预报……
60年来,我国气象观测不再是蜻蜓点水,取而代之的是地基、空基和天基相结合,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现代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据了解,我国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已由单一天气预报发展为目前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短期气候预测。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和短时预报、台风24和48小时路径预报、沙尘暴数值预报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气象服务渗透各个领域
并非每个人都亲身经历过气象灾害,但多少都有过在雾天遭遇堵车,被紫外线晒伤的时候,气象已经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
空气质量下降会导致呼吸道疾病频发,极端高温事件则增加心血管、疟疾、中暑等疾病发生……大到粮食生产,小到平安出行,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愈加深刻。
有了精准的气象预报能力,如何将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成了全社会的话题。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为“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表明气象部门应以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人类安全福祉为己任,为国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初春的两次寒潮导致我国华北等地银装素裹。延长供暖时间给百姓的生活带来极大方便。“很多气象指数是供暖的重要依据。通常情况下,连续5日日平均气温达到5摄氏度以上,最低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就可以停止供暖,反之则需开始供暖或者维持供暖。”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表示,“我们定期向相关部门提供气象预报和建议,供其参考。”
同时,针对西南地区遭受的严重旱情,除了实时监测之外,气象部门每天向有关部门联合制作发布《抗旱气象服务专报》,做好农业、水利干旱的影响评估,同时抓住有利时机进行人工增雨。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了解到,目前,我国气象服务领域涉及农业、工业、交通、卫生、旅游等各行各业。气象服务信息的发布方式也由传统的报纸、电话、广播等,逐步发展到包括电视、手机、网络、警报系统、海洋预警电台、超高频警报器等。
数据显示,我国每天接受气象服务的公众超过10亿人次,其中全国各类电视频道播出的天气预报节目达3000多套,手机短信接受气象服务的用户超过9000万户,逐步发展形成包括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和科技服务在内的多元化气象服务体系。
清洁的大气、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气候是人类健康生活的基本条件。而保护大气,改善生存环境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第60个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气象专家也向全社会呼吁,企业和公众应进一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保护人类呼吸的空气。同时,我们还应当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及其他污染物排放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