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问题看世博”——上海基层干部世博园内“大家谈”
新华社上海5月21日电(记者李荣)“我每次到世博园,脑子里总要装上一两个问号,带着平时工作中遇到或思考的问题去看世博。”20日,在世博园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内,记者遇到上海徐汇区副区长过剑飞,他说的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这一天,这位副区长准备去看两个馆,一个是城市未来馆;一个是上海案例馆。他说,他最想了解的就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到底如何,同时徐汇区在未来上海的发展中如何定位。眼下,这个区正在对“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开展大讨论。清晰的发展思路,需要从充分的“头脑风暴”中梳理出来。“世博会可以说是一个‘头脑风暴’的好平台。”这位副区长形象地说。
“带着问题看世博”“在世博园内好好静下来思考一下”,成了近期上海不少区县基层干部“自觉做的功课”。据记者了解,有些区的干部按照“部门相关性”自由组合,集体行动,到世博园“看一看,学一学,想一想”,一次不够,多来几次。有一位干部对记者说,世博会这么好的一个平台,就在上海家门口,怎么能轻易放过,只图看个热闹?“城市难题,无论哪个国家都碰到过,看别人怎么去解决,对自己肯定是一个启发”。
这次徐汇区的副区长,与区里发改委、科委、环保、房地等部门的人士“结伴而行”。在城市最佳实践区内,他们看到最多的是智能化技术和低碳技术。在城市未来馆中,一只智能马桶可以与卫生保健等这么多“生活面”联系在一起;在一个有启发意味的造型内,象征城市化的“高楼大厦”与象征低碳生态的“树木”放在了一杆秤的两边,让人思考到底“孰轻孰重”。
一切始于世博会。从本届世博会中可以体会到,低碳、可持续的生活,将是全世界的一项共识。而上海的基层干部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低碳生活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更紧地联系起来。上海徐家汇街道的一位干部说,倡导低碳生活,政府、企业与社会这个“铁三角”缺一不可,“哪一头都不能冷,都要热”。政府在前引导,企业要找到发展的空间,居民要感到对其生活有好处,这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另一位基层环保部门的干部,结合自己的“本行”,道出一番观博心得:“发展低碳生态产业,一定要有一个系统的概念,上下游要一体化。”他举了一个例子,有的地方曾提倡废旧电池的集中回收,还推出了“两节电池换一盆鲜花”的鼓励政策,一时民众积极性大增。但后来这个“倡导”难以为继,究其原因,是集中收集来的旧电池无法集中处理,把环保部门“堆得涨库”。这样的“肠梗阻”还非个别现象,像垃圾分类收集,固然是好,但如果没有完善的终端分类处理系统,则前面分类,后头又合并,岂不是“白忙活”。
这样的基层干部“世博大家谈”,记者已经见到了好多次。世博会,有理念、有想像,更有可操作的案例。“带着问题看世博”,把别人的思考与自己的思考,比较一番,对照一下,在“人有我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有人优”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