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文化遗产日"提升全民保护意识 创造公众参与平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6月12日   来源:新华社

    6月12日,一名市民在展示她在民间剪纸艺人指导下制作的剪纸。当日是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合肥市邀请10多名民间技艺传承人在合肥城隍庙现场进行手工面塑、葫芦烙画、民间剪纸、蛋雕等创作,向市民展示民间手工技艺,号召市民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新华时评:文化遗产保护需防躁动之害

    新华社南京6月12日电(新华社记者 郭奔胜、蒋芳)6月12日,我国迎来了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国家设置这一纪念日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全社会关注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精心呵护脆弱的文化珍宝。这个倡导得到了社会的积极响应,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一些地方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了躁动、功利、短视等偏差。个别地方似乎将发展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祖先身上,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文化遗产争夺战,催生了一阵又一阵“名人故里争夺热”,甚至连臭名昭著的西门庆,也有两省三地对其“故里”争抢不休。也有的地方热衷于所谓的掘墓、挖宝,大有不搞出个动静善不罢休的架势。有的地方甚至刮迷信风,把好端端的历史地名改成“讨口彩”的地名。

    这些行为不仅严重背离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也严重误读了保护文化遗产的真谛。从本质上说,这种“躁动”和“喧嚣”,折射出的是短视和极端功利。名义上是争抢文化遗产资源,实际上只是为了提高知名度,进而带动旅游和招商,凸显出了唯利是图、以赚取眼球为目的、胡乱利用古人的不良趋向。另一方面,只算旅游或招商引资的经济账,不算不同古人的是非、道德账,把与臭名昭著的历史人物有关的地点或实物搬出来大肆炒作,跌破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底线。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珍藏,对它的珍视和敬重,不应当体现在口水仗、争夺战和不断曝光的炒作中,而是要有敬畏之心,关爱之情,保护之行。今年的文化遗产日主题是“文化遗产,在我身边;非遗保护,人人参与”,提醒人们应当去除把文化遗产迅速变现的功利、恶俗和急躁,多一分理解、多一份好奇、多一分守望。

    除了在“文化遗产日”这种日子里大张旗鼓宣扬保护理念,还应当将理性精神贯穿到保护的每一天。除了对有“利”可图的文化遗产表现出热情和关注,还应当对更多的其他文化遗产、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倾注更多的心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打铁花”迎接“文化遗产日”
· 福建:中国文化遗产日当天全省文化馆园免费开放
· 海南省将举行“文化遗产日”六大主题系列活动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