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7月2日电(记者杨三军、柴恭泉)记者2日从世界自然基金会成都项目办公室了解到,由四川省气候中心在大熊猫栖息地建立的首批两座全自动气象观测站,已于7月1日建成并投入使用。
据介绍,这两座气象观测站位于分别岷山山系的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和相岭山系的栗子坪自然保护区,两个保护区均有大熊猫栖息。
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四川省气候中心合作的《大熊猫栖息地气候系统化研究》项目的一部分,全自动气象观测站将收集降水量、气温、湿度以及水气压等气象因子,结合栖息地周边原有气象资料,推算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近几十年来栖息地气候变化情况。
世界自然基金会成都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罗星碧表示,通过新建气象观测站所采集的数据,并结合大熊猫活动及栖息地质量变化,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大熊猫活动及其栖息地影响,从而有效指导野生大熊猫保护策略,开展保护活动。
2008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四川省气候中心合作对大熊猫栖息地气候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大熊猫栖息地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而大熊猫栖息地的降水量大多为减少趋势,所以干暖成为大熊猫栖息地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
此外,该项目对大熊猫栖息地所进行模拟研究的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到2050年,栖息地温度降水变化将表现出明显的西北—东南差异,西北部地区温度、降水将明显增加;从气候变化趋势看,大熊猫栖息适宜区在水平方面整体有向西北移动的趋势,在垂直方向上有向更高海拔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