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世博外交”画上圆满句号:诠释一个真实的中国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0月31日   来源:新华社

“世博外交”诠释一个真实的中国

    新华社上海10月31日电(新华社记者李忠发、王慧慧、潘清)历时184天的上海世博会31日落下帷幕。至此,“世博外交”画上了圆满句号。这次“世博外交”盛会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形象,表达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互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理念和愿望。

    “上海世博会充分展示了中国的实力,是中国和世界相互沟通的成功范例。”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参观完世博园后,称赞这届盛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表示看到了一个“新的中国”。

    展示中国形象,加速与世界的融合,正是中国希冀通过上海世博会向世界传递的一个外交诉求。作为首次承办注册类世博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历史性地提出“世博外交”概念,目的是通过首脑外交、民间外交、绿色外交、经济外交、公共人文外交等,全方位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丰富新时期大国外交内涵。

    在过去的6个月里,包括法国总统萨科齐、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韩国总统李明博以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内的百余名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来上海参观世博会。通过参观世博会和访问相互衔接,中外领导人深入交流对话,推动了务实合作,加深了相互了解与信任。除了对世博会的美好记忆,外国政要和参观者也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参观世博会的中国民众也成为外界感受中国形象的一个窗口。

    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参观人数突破7000万人次、出席规格最高……上海世博会在世博史上刷新着一个又一个纪录。日本《读卖新闻》指出,中国展开大规模的“世博外交”,以超越意识形态的世博主题为平台,外交更灵活、更多样。

    “‘世博外交’达到了预期目的——世博会进展顺利,所有活动按部就班进行,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的快速发展、组织能力、热情友好以及中国人民了解世界的激情。”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说。

    外媒普遍认为,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世博会,都是中国国力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拓展公共外交、提升国家形象的有利契机。法新社的报道说,在“说再见”的时刻,上海世博会留给世界的是一份宝贵的遗产,“6个月的文化和科技的展示,创纪录的参观人数和络绎不绝的外国政要,都反映了中国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

    在中国的大力推动下,俄罗斯打破只租赁展馆场地的惯例,自建国家馆;美国克服困难如期完成国家馆建设;欧盟打破了多年来不再参加在欧洲以外举办的世博会的惯例;中国帮助建立非洲联合馆,实现非洲国家第一次在世博会整齐亮相,很多非建交国亮相世博会……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认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上海世博会参展规模不降反升,有利于促进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增强了各国的信心。

    然而,关注并不一定意味着信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快速提高,西方有一些人看待中国的心态也变得复杂、微妙,并不乐见甚至阻挠中国的发展,“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频频出现。而面对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责任论”又被人炒作。这表明,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中国需要向世界说明自己。”曲星说,认知中国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持续6个月的上海世博会是北京奥运会后又一个“国家公关”的机会。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大量海外游客和记者来到中国,世博会打开了一扇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世博会对塑造中国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除了展示经济、科技等硬实力外,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中国的社会环境。”曲星说。

    当然,上海世博会并不是完美无缺。但金灿荣认为,上海世博会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多样性,个别瑕疵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真实反映,可以让世界更全面了解中国的现状。

 
 
 相关链接
· 世博会开幕以来:40余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访沪
· 杨洁篪谈世博外交:中国外交新起点 丰富时代内涵
· 2010中国访问年暨中国世博旅游推广在韩国掀高潮
· 访新中国首次参加世博见证者乔木荣:28年的等待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