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中国中医针灸京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1月17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内罗毕11月16日电(记者王雅楠)正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16日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和《京剧》,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率团与会的中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在上述项目获得通过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医针灸和京剧都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医学、艺术含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两个项目获得通过是对中华文化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可。

    马文辉说,申遗的成功仅仅是一个开端,“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学习借鉴国际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先进经验,提升国内社会、民众等各个层面对非遗保护的意识和热情,落实各项保护责任,把中国非遗保护工作做得更好”。

    中医针灸是中国人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基础,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具与艾叶等主要工具和材料,通过刺入或薰灼身体特定部位,以调节人体平衡状态而达到保健和治疗的传统知识与实践。作为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的独特文化表现形式,中医针灸稳定的实践频率以及历代延续的完整知识体系,为保障相关群体的生命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其持有人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

    京剧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艺术。19世纪中期,孕育于民间,融合了中国南北方戏剧元素的京剧,在北京发展成熟,广泛流布于全国。京剧的唱词和念白吸收了北京等地方方言,遵循严谨的格律和字韵。京剧中讲述历史、政治、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寓教于乐。

    以西皮、二黄声腔为主的京剧音乐,在控制演出节奏、创造特定氛围、塑造人物形象和引导故事发展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京剧以程式化、象征性的虚拟表演为特色,注重手、眼、身、法、步的综合运用,表达了传统中国社会的戏剧美学理想,保留了被广泛认可的国家文化遗产要素。

    本次会议为期5天,来自近130个国家和地区的45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共有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47项遗产申报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名录目前已收录了77个国家和地区的16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的遗产必须满足一系列标准,包括能够扩大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提高大众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申报方还必须证明已制订保护措施,确保其健康发展。

专访:“申遗成功意味着更多责任”
——访中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

    新华社内罗毕11月16日电(记者王雅楠)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和《京剧》16日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大家都很高兴”,这是率团与会的中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的第一句话。

    马文辉说,京剧吸纳了中国地方戏剧的很多元素,表现力、感染力强,演唱技巧高超,中医针灸则已成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这两个项目是我们多年来的心愿,我们也为此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回想此前的申遗过程,他娓娓道来。

    马文辉对记者说,各国文化背景的差异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方面的一个需要克服的难点。类似于中医针灸和京剧这样的项目,文化含量高、历史积淀深,需要有一个相当的过程才能理解和认识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国外评审往往容易从传统观念和主观感受角度对其进行直观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在申报过程中,找到更合适的表达方式,做好说明解释工作,让国际社会真正理解这些项目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15日,大会首日,中国申报项目《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以及《麦西热甫》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中国本次申报的5个项目全部上榜。

    谈起评审过程,马文辉说,他的第一印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体系成熟和评审标准严格。他说,随着世界各国申遗热情和愿望的提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申报和审议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操作也越来越规范化,竞争激烈不言而喻。

    他以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申报项目《麦西热甫》为例说,该项目在大会审议过程中引起了委员国的激烈讨论,与会代表提出了一些疑问和建议,当然还有对未来保护前景的担心。马文辉说,对此,中国代表团在会前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对所提问题做了有针对性的解答,论述严谨,回应有力,得到委员会的理解和认可。

    谈及申遗成功的感受,马文辉说:“申遗的成功并不是中国与会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中国作为缔约国和政府间委员会成员国,一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发挥着积极的和建设性的作用。自2001年以来,中国就全程参与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其实施细则的制定工作。中国今后将继续深度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国际规则的修改完善工作。”

    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就在于体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是各民族、各群体存在的依据,非遗的保护也因此绝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关系着人类长远发展的大计,应该更多地通过国际层面的沟通和交流提升保护的意识,完善保护办法和措施,把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保护好。

    马文辉说,此次与会最大的收获就是对非政府因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起到作用的新认识。通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和与会各国代表的沟通,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形成社会整体自觉性,这并不是说政府制定一些措施、设立一些法规就可以的,“法规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动员社会,鼓励社区、普通民众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其中,按照非遗项目自身发展规律进行保护,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发展的活力”。

    马文辉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要防止将非遗项目直接用于经济目的。他认为,建立全面、定期的评估和监管机制非常必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固然是好事,“但前提是必须首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任何的过度开发和急功近利都应当制止”。

    马文辉说,申遗的成功仅仅是一个开端,“申遗的成功也就意味着更多责任”。目前,进入中国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非遗项目已达7万项之多,国内非遗保护任务依旧很重。今后,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和政府间委员会成员国,中国将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链接
· 中国3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
· 北京市级财政设专项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展巡礼
· 冯骥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将达1400项
· 十部"文艺集成志书"为我国非遗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 西藏重点非遗项目每项最高可获40万元的保护经费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