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点击中国民族地区2010年的温暖“民生数字”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2月21日   来源:新华社

点击中国民族地区2010年温暖“民生数字”

    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新华社记者)民生连民心,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是各族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2010年,从养老、医疗、教育到住房、生态、饮水等,民族地区各级政府着力为群众办实事,从一串串温暖的“民生数字”可以看到,民族地区的民生取得了一个个实绩。

    70%:新疆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七成

    在新疆喀什地区岳普湖县下巴扎乡,一排砖木结构的新房子拔地而起。下巴扎乡农民买买提·艾力高兴地说:“新房子又漂亮又牢固,房子的主卧室还和牛羊圈紧挨着,方便我们晚上起来看牲口,援助方帮我们考虑得实在太周到了。”

    下巴扎乡的民生喜事,是天山南北“遍地开花”的民生工程的缩影。今年,为了改善民生,新疆当地和援疆省市大手笔投入:今年新疆财政的1170亿元投向了民生,占到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七成左右,重点支持教育、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在19个援疆省市的150多个试点项目中,大部分是农村抗震安居房建设、棚户区危旧住房改造、公路、学校、医院、防洪设施等民生工程。

    民生,是新疆跨越式发展的“着力点”。从启动“富民兴牧”和“富民安居”工程,到对南疆三地州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开发政策;从解决30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问题,到提高新农合农牧民年人均筹资标准……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一系列得民心、顺民意的新民生工程在新疆各地快速实施。

    10年:宁夏提前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

    一年前,宁夏贺兰县、盐池县、平罗县被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1年后,宁夏自掏腰包搞试点,将灵武市等6个川区县(市、区)作为自治区试点,将银川市兴庆区等5个县(区)作为地级市试点,至此,宁夏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比国家提出的全国覆盖远景目标提前了整整10年。

    “一个月55元,对不少人来说,这钱不算多,可不少农村老人却期盼着能早日领到。”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周万生这样说。

    “一个月55块,真没想到老了赶上这样的好事,这对农村老人来说,也算是月月有了‘零花钱’,花小钱不必再找儿女要了。”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中河村64岁农民蔡成章这样说。

    时间“提前量”的背后是财政的大投入。据测算,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试点和地级市试点中,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16万人,按照基础养老金每人每年660元计算,财政每年需要支出1亿余元。

    31万名:西藏让长途背水逐渐退出历史

    在拉萨打工的德吉卓嘎,现在每月可挣1000多元。过去,背水是德吉卓嘎每天主要的家务活,在几公里的崎岖山路上,她背着塑料桶要往来几趟。“天天背水,没有时间出来挣钱。”她说。

    将德吉卓嘎从繁重的背水劳动中解脱出来的,是西藏近年来着力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10年,西藏投入近3.4亿元,解决了31万多名农牧民的饮水问题。目前,西藏累计已有153万名农牧民喝上了方便、卫生的“安全水”;到2013年,西藏将全面解决农牧民的安全用水问题。饮水安全工程“遍地开花”,正在促使长途背水这一艰辛劳作逐渐淡出西藏农牧民的生活。

    喝上了“方便水”,是一笔大的经济账:西藏自治区水利厅巡视员扎西说,每年西藏农牧区因此可解放投在背水劳动中的青壮年劳动力6400余万个工日,按照每个劳动力每个工日工资20元计算,每年可产生近13亿元的经济效益。

    喝上了“安全水”,是一笔大的“健康账”:有关部门对日喀则、昌都、拉萨等地区的地方病流行现状调查显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后,受益群众的医疗费用支出每人每年可减少280元。

    1394元:内蒙古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现在我俩每个月领的钱加起来快到3000块啦!”家住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的刘秀琴老人这个月的养老金又涨了100多块。刘秀琴身患残疾,她和老伴住在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内,如果没啥大病,养老金完全可以解决日常生活开支,这也让外地工作的儿女们少了一份担忧。

    在内蒙古,和刘秀琴一样高兴的老人有106.9万人。经过连续6年“做加法”,截至今年10月,内蒙古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394元。1394元,这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温暖数字”,是内蒙古实施“富民强区”政策的一个缩影。

    内蒙古提出“富民强区”战略在“十一五”收官之年,内蒙古各地分“蛋糕”的效果逐渐凸显。不少地方在二次分配中,社保支出已成为财政支出额最大的项目,社会保障标准实现了大幅度提高。

    在资源富集、率先发展的鄂尔多斯,今年投入上百亿元用于开展社会保障工作,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当地旗县竞相开展惠民工程,伊金霍洛旗给35岁以上的农牧民免费体检,“邻居”准格尔旗不甘示弱,紧跟着在全旗推广12年免费教育……

    16万户:广西农村小小沼气池里的大民生

    前有菜地果园,后有青山别墅,这是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黄岭新村现在的美景。而在过去,山是秃的,水是黄的,村民们都住在泥砖房里。

    黄岭村旧貌换新颜的“能量”,来自家家户户厨房里燃烧着的沼气。沼气池“一池带四小”,成为绿色农业的“发动机”:建设一个沼气池,带动一个猪圈、一个菜园、一个果园和一个鱼塘。村民利用沼肥大规模种植水果,人均年收入从上世纪80年代的400元增加到现在的4600多元。

    在广西农村,今年预计又有16万农户用上沼气,累计达到371万户,沼气入户率达46%,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小小沼气池成“撬动”新农村建设的杠杆,沼气建设成为农村重要的“民生工程”。

    从事农村能源工作24年的自治区农村能源办公室副主任杨焕兴感慨,当年做梦也没想到沼气会有这么大作用。“十一五”期间,广西投入沼气建设资金达18亿多元。以前是政府动员农民建沼气,现在“农民等不及,催着政府赶紧实施项目。”(记者秦交锋、曹健、曹志恒、张丽娜、王秋凤、文涛、胡星采写)

 
 
 相关链接
· 刘云山调研时强调大力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
· 西部民族地区各界人士谈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
· 画出边境民族地区的绚烂彩虹——兴边富民十年记
· 杜青林在贵州调研强调提高民族地区群众生活水平
· 四川省专题研究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