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蓝海间橘红色坐标—探访海上采油平台惠州21—1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1月21日   来源:新华社

蓝海间的橘红色坐标——探访海上采油平台惠州21—1

    新华社深圳1月21日电(记者吴雨、安蓓)飞行近一个半小时,19座的超美洲豹号直升机,盘旋在两座相连的橘红色“小岛”上空。在距深圳200公里、湛蓝而宽广的南海东部海面上,惠州21-1采油平台像醒目的坐标一样展现在眼前。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直升机轻轻一颤,稳稳停在惠州21-1采油平台的停机坪上。打开舱门,清凉的海风忽的涌入,顿时吹散了机舱里刺鼻的柴油味。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刚刚打开改革开放的大门,海洋石油开采一片空白。在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情况下,我国果断采取对外合作模式,拿出部分海洋区块招标,吸引国外大石油公司来国内投资、勘探,带动国内海洋石油发展。惠州油田16/08合同区这个“幸运儿”,成为当时最早、最大的合作油田。随后,作业领域扩展至惠州16/19合同区块,逐渐形成了惠州油田群。

    目前,惠州油田群由CACT作业者集团运营,由中国海油、美国雪弗龙德士古和意大利埃尼石油组成,中方占51%权益。

    合作初期,海油人如饥似渴地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在作业管理、安全理念等方面迅速与国外接轨,利用外资不断滚动勘探开发,引进世界领先的海洋石油技术。“起初,中方工作人员多是甲板工或初级操作工,必须听人家的话,照人家的规矩办事。那时外方专家不会主动教你,你必须主动学、主动问。”CACT作业集团总裁蒋清回忆道。

    随着勘探和开发经验的逐步累积、掌握,很多岗位逐渐开始由中方人员担当,自2003年9月起中方接替外方作业者担任总裁职务。目前CACT集团150多位管理者中,只有两位来自外方。

    “以前我们是站着看别人干,后来跟着一起干,现在终于可以取代老外‘独立’干了。这充分显示了外方对中方的管理思路的逐渐认可和信任,并对外树立了信心。”蒋清说。

    穿过一条近60米长的空中铁桥,员工往来于惠州21-1A座和B座。两座平台伫立于100多米深的海水里,生产甲板距水面70多米,摆放井然的储存和处理设施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惠州21-1的高级油田总监周召凡告诉记者,惠州21-1A/B油、汽平台是东部海域唯一的双子座平台。惠州油田21-1A平台于1990年9月投产,成为中国海洋石油在南海东部海域第一个投入生产的油田。惠州油田21-1B平台气项目于2005年12月建成投产,可提供清洁可靠的天然气。

    “双子座成长的年份不同,各具意义。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中国海油正走向一条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成本高效益的清洁发展之路。”周召凡说。

    惠州油田所在的南海东部海域是中国海油的油气主要生产基地,也是对外合作的主战场。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海油在南海东部海域已先后与美国、意大利、日本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51家石油公司进行了友好合作,共签订石油合同和协议近百个,引进外资近百亿美元。

    中国海油南海东部石油管理局局长刘再生介绍,“通过25年的对外合作,我们从无资金、无技术、无经验,发展到具备在水深300米以内全面自营作业及管理的能力。而且,国外大石油公司在开发新合作项目时,会找我们做合作伙伴。这证明我们的实力和地位在不断提升,获得国外认可。”

    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于中国海油开发合作油田,目前在南海海域西江油田区块项目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15年总作业产量喜人,是总体开发目标的4倍。

    该公司总裁乔治·斯德沃克(Georg Storaker)告诉记者,公司在1981年开始在中国谋求合作发展时,中国海油还没有成立,可以说是见证着中国海油一步步做大做强,中国海油以及中国海洋石油业的开放与合作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中国海油的总市值甚至超过我们,让我无时无刻不处在压力中啊。”他笑着说,“但是,我不畏惧这种竞争,因为长期以来,我们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共同目标和项目,与中国海油的合作必将是长期的。”

    “我国海上石油开采技术在不断成熟,甚至赶超国外,但仍要坚持对外合作。每年南海还会拿出一部分区块用于合作开采,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不过,现在外方要来分一杯羹,就必须拿出最好的技术。”刘再生说。

 
 
 相关链接
· 中石油、中石化保障南方冰冻灾害地区油品供应
· 俄罗斯通过中俄石油管道开始向中国供应商品油
· 发展改革委:预计今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约55%
· 中国海油国内年产石油天然气总产量超过5000万吨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