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全国法院案件质量评估体系“大修”促进司法公正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3月2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记者 杨维汉)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评估是利用司法统计资料,建立案件质量评估的量化模型,计算案件质量综合指数,对全国各级法院案件质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评判与分析。最高人民法院22日召开全国法院案件质量评估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法院案件质量评估体系进行了“大修”。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军介绍,2008年开始试行的全国法院案件质量评估体系,由评估指标、指标权数、同度量化方法和合成方法四个子体系组成。评估指标体系由1个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和若干三级指标组成。本次修订共增加新指标10个,取消旧指标12个,并对9个指标的计算标准做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调整。修订后,共有三级指标31个,其中公正指标11个,效率指标10个,效果指标10个。

    主要指标的修改包括:

    ——对原指标体系中的“上诉改判率”、“上诉发回重审率”、“生效案件改判率”、“生效案件发回重审率”进行修改,合并成“一审判决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率”和“生效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率”。通过对改判和发回重审原因的区分,对不属于一审或原审法院错误的改判或发回重审,不计为下级法院负向评价指数,更有利于下级法院接受上一级法院裁判和正确评价法院工作。

    ——新增“再审审查询问(听证)率”。目的是鼓励各级法院通过听证审理,进一步提高司法公开和透明度,保障当事人的程序性权利,促进缠诉、闹访案件通过所谓“听证”审理实现案结事了。

    ——新增“法定(正常)审限内结案率”,取代年“结案率”统计,使效率评估符合案件审理规律。

    ——由于“上诉率”和“一审服判息诉率”在评价效果方面存在较大的重复性,且上诉是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因此,新指标体系取消了“上诉率”统计,只保留了“一审服判息诉率”这一正向指标。

    ——修改“调解率”的计算方法。新的“调解率”统计将简易程序案件和普通程序案件进行了区分,目的在于鼓励各级法院加大对普通程序案件的调解力度,争取更好的社会效果。

    张军表示,新指标体系更加立体、全面,涵盖了立案、审判、执行、事后监督等各个环节,统筹兼顾宏观与微观,法院内部与外部,公正、效率与效果,实体与程序,可以更加充分地实现全方位、多侧面对案件审判质量进行综合科学评估。

 
 
 相关链接
· 高法司法解释明确法院受理国家赔偿案件相关问题
· 高法报告解读:中国为知识产权打造“司法护盾”
· 江苏省加强司法权运行监督 11种行为将从重处理
· 三年来司法行政系统职务犯罪人数下降了10%以上
· 重庆市规定规范司法行政机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 司法部:我国登记管理的司法鉴定机构有4700余家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