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探索构建“城市生活幸福圈”
新华社上海4月1日电(记者叶锋、叶超)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长三角的城市是不少“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上的常客。但另一方面,各个城市均在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上面临较大压力。“十二五”期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往哪里走?1日举行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一次市长联席会议”提出了一个方向——打造“城市生活幸福圈”。
“‘城市生活幸福圈’的构建,是长三角城市人民的共同愿望,长三角可以说是全国最有条件实施‘城市生活幸福圈’战略的城市群之一。”杭州市副市长佟桂莉说。
不可否认,依靠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持续的制度创新,长三角的民生建设总体上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比如,上海对农民工子女已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免费就读;苏、浙、沪的最低工资标准、医疗保障水平、公共教育普及率等各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离民众的巨大需求尚有差距,区域内民生资源的共享也有待进一步“破冰”。
而在新的形势下,这一问题更显出复杂性和迫切性。今年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市长联席会议首次以“高铁时代的长三角城市合作”为主题。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雄说,高铁将使传统的经济社会管理方式面临考验。比如,城市管理如何适应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各种需求,社会保障如何适应异地工作、生活所产生的各种问题等。他说:“要充分发挥上海在教育、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
“长三角在一体化进程中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这是个好现象。”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改革研究处处长钱智说,协同合作解决长三角区域内的民生问题、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已是一个迫切任务。
实际上,长三角在某些方面已有探索,比如医保结算一体化。截至去年末,长三角16个城市已累计为6.75万人次办理了异地就医结算,共受理医疗费用1.28亿元,支付医保基金9102万元。苏、浙两省共有8个城市已突破省际范围、与上海正式开展了对点异地就医结算工作。不过,医保结算一体化也遭遇了政策法规不完善、信息网络系统整合不足等瓶颈问题。
据介绍,今年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市长联席会议确定了两个专题、九个课题。其中,由杭州社科院和杭州市政府国内经济合作办公室牵头组织,杭州都市圈内湖州、嘉兴、绍兴3城市及长三角各城市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构建长江三角洲城市生活幸福圈》课题分外引人关注。
佟桂莉说,“城市生活幸福圈”的核心是解决长三角共同的民生问题,落脚点是推进长三角城市民生一体化建设,目的是进一步增强长三角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