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献给高原的“哈达”——青藏铁路通车五周年之际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6月29日   来源:新华社

献给雪域高原的“哈达”
——写在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五周年之际

    新华社西宁6月29日电 (记者 文贻炜、拉巴次仁、骆晓飞、何伟)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带着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和大量的种子、农具、织物等,从长安到拉萨,走了近3年。

    50多年前,新生的共和国动用4万多峰骆驼组成大型驼队向西藏运输物资,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要消耗12具“沙漠之舟”。

    5年前,一条铁龙横跨江河、穿越大山,把神秘雪域与内地紧紧相连。

    茫茫雪域,巍巍昆仑,见证了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见证了青藏铁路安全运营五年来给雪域高原带来的沧桑巨变。

    承载着各族人民的梦想、几代领导人的期待,青藏铁路完成了西藏历史上最伟大的穿越

    世界屋脊,行路艰难。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纪要》一书形容西藏的交通是“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

    物换星移。2006年7月1日,西藏交通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茫茫雪域矗立——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专程来到格尔木出席庆祝大会,并为首趟从格尔木至拉萨的旅客列车发车剪彩。

    这一刻,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变成实现。

    早在1919年完成的《实业计划》中,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了建设拉萨至兰州、拉萨至成都等铁路的宏伟设想。然而,凋敝的国力、连年的战火、动荡的时局,注定了这一蓝图无法实现。

    新中国诞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藏高原。

    1958年9月,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开工,同时格尔木至拉萨段开始大规模勘测。然而,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国家难以承受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再加上冻土、缺氧等工程难题一时无法攻克,1961年3月,青藏铁路工程被迫下马。

    面对青藏高原恶劣、复杂的自然环境,国外一些权威专家断言:按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要让铁路横穿昆仑山和唐古拉山,至少要在100年以后。

    一定要把铁路修上青藏高原!

    1973年,毛泽东主席在会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时说:“青藏铁路修不通,我睡不着觉。”

    建设青藏铁路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1974年3月,青藏铁路再次上马。铁道兵第七师、第十师6.2万名指战员再上高原。经过5年艰苦奋战,1979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铺通,1984年正式投运。

    十年动乱,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再加上还没有找到妥善解决冻土等技术难题的办法,1978年8月,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工程不得不再次下马。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始终关注进藏铁路的建设。1983年夏,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的阴法唐向邓小平同志汇报工作。邓小平问,进藏铁路走哪边好?究竟是青藏线还是滇藏线?在仔细询问了青藏铁路的里程和预算后,邓小平思考良久后说,看来还得修青藏铁路。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准确把握时代要求、因应人民意愿,从战略层面深入研究进藏铁路的建设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为青藏铁路铺向拉萨创造了历史机遇。2000年11月10日,铁道部关于修建进藏铁路的报告摆上了江泽民同志的办公桌上。11月10日深夜11时,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修建青藏铁路是十分必要的。应该下决心尽快开工修建。这是我们进入新世纪应该作出的一个大决策,必将对包括西藏广大干部群众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带来很大的鼓舞。

    2001年6月29日,经过充分酝酿和准备,青藏铁路在格尔木和拉萨同时开工。

    挑战生命禁区,克服“三大难题”,中华民族打破“火车过不了昆仑山”的预言,创出人间奇迹

    20世纪美国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风火山,海拔5010米。青藏铁路开工前,西方媒体预言,青藏铁路根本过不了风火山,因为风火山地下全是长年冻土,换句话说,风火山就是一座冰山。

    2001年10月,风火山隧道打响了第一炮,产生的弃渣中一半是土,一半是冰。风火山隧道被列为青藏铁路全线重点工程之首。

    原任中铁二十局青藏铁路指挥部指挥长的李景超,五年建设时间一直吃住在风火山。而今回想当年带队钻山打洞的艰辛,他感慨不已:“我们就是想为藏族同胞打通这条隧道,建好铁路,还历史一个圆满。”

    风火山隧道建设相继攻克了20多项世界性科研难题,于2002年10月19日顺利贯通。2004年,风火山隧道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奇迹,被收入世界吉尼斯纪录。隧道建设创造的多年冻土施工技术,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五年建设,十万名青藏铁路建设者挑战生命极限,依靠智慧与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将无数奇迹定格在青藏高原。

    千百年来,人们改善进藏交通的努力充满了艰辛和悲壮。

    1953年修建青藏公路时,平均每修一公里就有一个人倒下。为修建另一条进藏通道——川藏公路,4000多名解放军官兵献出了宝贵生命。而建设青藏铁路,实现了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的奇迹。

    青藏铁路穿越550多公里长的多年冻土地段,科研人员采用片石气冷、碎石护坡、以桥代路、热棒降温等多种工程措施解决了这一难题。青藏铁路堪称冻土工程的“博物馆”,长达111公里的“片石层通风路基”、总长567公里的“以桥代路”都称得上世界奇观。

    青藏铁路公司玉峰铁路维护公司经理王志伟告诉记者:“从运营5年的状况看,青藏铁路冻土区段路基没有大的变化,基本保持稳定状态。”

    在设计和建设中,建设者珍爱高原一草一木,环保工程投资约为15亿元。为保障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青藏铁路全线建立了33个野生动物通道。青藏铁路被誉为高原上的“绿色长城”。

    这条铁路的建成,产生了一系列世界之最: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拥有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车站及冻土隧道;冻土地段时速达到100公里,这是目前火车在高原冻土铁路上的最高时速……

    2006年7月1日,在青藏铁路开通运营盛典上,胡锦涛总书记高度评价青藏铁路建设的伟大成就,并殷切嘱咐铁路部门努力实现青藏铁路运营管理创世界一流水平目标。

    五年运营,两万多名青藏铁路职工继承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高寒缺氧、地质条件复杂的雪域高原,证明了中国铁路人能建好也能管好青藏铁路,使之成为世界高原铁路运营管理的典范。

    坐在去拉萨的列车上,车体增压增氧让旅客感觉不到“生命禁区”的恶劣与残酷;在高寒、多雪的格拉段玉珠峰至当雄间32个车站,全部安装了道岔自动融雪装置,可确保道岔处不结冰、不失灵;在青藏铁路沿线车站,运输调度指挥和管理的远程化、信息化、智能化,配合大风、行车、安全综合信息视频监控系统,格拉段的45个车站中实现了38个无人值守……

    2008年7月,青藏铁路环保工作获得“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奖。而今,在雄浑壮阔的雪域高原,人们可以领略到藏羚羊伴着列车欢快奔驰的动人画面。青藏列车统一集中吸污处理,沿线站区全部使用电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在唐古拉山以南区段,线路护坡已与绿色的草原浑然一体,成名副其实的“绿色天路”……

    火车叩响现代文明,西藏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步伐前行

    人类文明的每次飞跃,都与工具紧密相连。铁路,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交融奠定了钢铁基础。

    千百年来,由于自然环境制约,西藏封闭、落后。西藏和平解放后,公路、航空等现代交通方式把这片古代的土地带向现代文明。火车开进西藏,使西藏高原焕发出新的生机。

    来自青海省贵德县河西镇本科村68岁的藏族老阿妈才郎时隔20年之后坐着火车重走朝佛之路,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她感慨地说:“变化太大了!那时到拉萨要用六七天时间,现在一天一夜就到了,坐火车比坐汽车舒服、便利得多。”

    青藏铁路公司拉萨车队K917次列车列车长刘鹏告诉记者,到拉萨朝佛的藏族同胞一直是铁路稳定的客源。

    过去从西藏到内地的机票价格较高,一般人难以承受。而今,随着铁路通车,人们到内地求学、旅游、打工不再是奢望。

    在列车上,记者日前见到来自西藏日喀则定日县扎西宗乡的四名农民,其中的加措告诉记者:“我已经连续五年坐火车到西宁和兰州打工,过去参加青藏铁路建设,学会了简单的普通话。现在坐火车到外地打工,一个月收入有3000多元。”

    青藏铁路,更多的是进藏的人流。青藏铁路作为一条顶级旅游风景线,带动西藏旅游业“井喷”式发展。

    “青藏铁路全线开通后,到我们这里的游客人数猛增,比过去翻了好几番。”拉萨市娘热民俗风情园藏族老板多布杰说。

    统计显示,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以来,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2125万人次,年均增长30.6%,实现旅游总收入226.2亿元,年均增长29.8%;而青海旅游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5000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260亿元。

    “青藏铁路通车有效缓解了进藏难、出藏难,有效增强了西藏经济自身造血能力,为青海和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青藏铁路公司副总经理苗肖华介绍,5年来累计运送进出藏旅客4100多万人次,运送货物1.8亿吨。

    青藏铁路,如同一条洁白的哈达,是祖国和全国各族人民献给雪域高原的深情祝福。这条“哈达”,为西藏翻开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新的一页:青藏高原的优势矿产业、藏药业、民族手工业、特色旅游业、特色农牧业和绿色食(饮)品业等高原特色产业得到空前发展,青藏地区的优质矿泉水、藏药、青稞酒、牦牛肉等特色产品快速打入内地市场和世界市场。

    西藏自治区商务厅厅长马相村介绍,2010年西藏进出口总额达到8.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9%,创历史新高。

    “相对于公路,铁路运输成本低廉,目前执行运价每吨公里仅为0.12元,这极大地提高了青藏两省区商品的竞争力。”西藏拉萨啤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布次仁说。

    青藏铁路为西藏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推动群众奔小康提供了不竭动力。

    “铁路通车后,沿线形成新的经济带,还出现了现代商贸物流中心,这些为当地百姓就业或出售牲畜提供了机遇,青藏铁路成了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的‘幸福线’。”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行署专员谭勇寿说。

    “青藏铁路开通运营给西藏的区域经济格局带来了深刻变化。”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王代远说,它提升了西藏在全国的区位优势,使西藏由落后、封闭的省区变为我国西部地区对南亚地区开放的前沿。

    依托青藏铁路,青藏高原向东可以融入“成渝经济带”,向北可以营建“陕甘青藏经济带”。随着拉萨至日喀则铁路日后建成,西藏将成为我国通往印度洋、南亚的“桥头堡”。

    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向巴平措动情地说,青藏铁路是一条加强西藏与祖国内地紧密联系的“政治线”,是一条促进西藏跨越式发展的“经济线”,也是一条推动西藏各族人民奔小康的“幸福线”。

    从牦牛运输到火车飞驰,人间一甲子,高原跨千年。

 
 
 相关链接
· 青藏铁路通车5周年 “零排放”造就“环保天路”
· 青藏铁路在“世界屋脊”安全运营近5年
· 兰青铁路和青藏铁路西格线部分区段2011年将提速
· 高原铁警专项行动确保青藏铁路春运安全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