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8月24日电(记者 林红梅、陆文军)世界海上人命救助大会8月24日在上海召开,40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救生组织和相关行业及机构的代表齐聚上海,共同交流海上人命救助经验,共议海上人命救助重大课题,深入商讨保障海上人命持续安全的大计。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翁孟勇在欢迎词中高度评价救助联盟为保障海上人命、财产安全和保护海洋环境所作的重要贡献,向所有关心支持海上人命救助事业的各国朋友表示诚挚感谢。翁孟勇说,扶危拯溺、善行天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公元12世纪中国就有了水上人命救生组织——救生会,拯救落水难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更是加大对专业救助力量建设的投入,动员民间、社会和军队的各种力量和资源来推进这一事业发展。同时,中国交通运输部积极与联盟和各国海上救捞机构开展广泛交流合作,与国际同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作为首个承办世界海上人命救助大会的亚洲国家,此次大会在中国举行反映了联盟对中国救捞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国际同行对中国海上人命救助事业发展的充分肯定。
翁孟勇表示,此次大会恰逢中国专业救捞组织创建60周年之际,必将对中国海上人命救助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愿与各国同行一起,不断加强交流合作,切实履行人命救助、财产救助和环境救助的崇高使命,为促进“航运更便捷、航行更安全、海洋更清洁”作出应有贡献。
联盟主席迈克尔·乌拉斯托表示,中国救捞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及特色发展令同行震惊、世人瞩目,在海上人命救助工作中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世界海上人命救助中的重要力量。“中国救捞”品牌已经发挥和正在发挥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也给世界海上人命救助事业带来生机和活力。
据交通运输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介绍,中国政府一贯积极支持开展搜救国际合作,是国际搜救卫星系统的地面提供国之一。通过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和中国救捞,同许多国家保持了双边交流与搜救合作。目前,中国救捞拥有近万名员工,配备了200余艘专业救助打捞船舶和21架专业救助航空器,建立了21个救助基地。自2003年中国政府组建救助打捞局以来,共计救助出动10423次,挽救海上遇险人员57145名,救助遇险船舶4114艘,打捞沉船1744艘,获救财产总价值达700余亿元。
这次大会由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主办、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和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承办。
守护海上生命平安
——写在2011年世界海上人命救助大会开幕之时
新华社上海8月24日电(记者 林红梅、陆文军、何欣荣)“今天,世界海上人命救助界的负责人共集一堂。我们愿与各国一起,共同探讨,提高海上人命救助的能力。”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翁孟勇在此间开幕的2011年世界海上人命救助大会开幕式上如是说。
中国救捞诞生60年来,弘扬“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危急时刻冲上去,救人脱险,把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播撒在大海上。
海上救生全球重视
人命救生是国际上关注的焦点。为了对海难发生时能及时进行救助,《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规定:“各缔约方须保证对任何海上遇险人员提供救援。提供救援须不考虑这种人员的国籍或身份,或者遇险人员所处的情况。”
这一公约是参加国之间具有强制性质的必须履行的公约。中国政府于1980年签署了公约,承诺对发生在北纬10度以北、东经124度以西的南中国海搜救责任区和西北太平洋共管搜救责任区内的海难事故,给予人道主义救助。
海上救助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代表着一个国家在全球海事界中的地位。在国际海上人命救生舞台上,中国虽然是大国,但多年来属于“小字辈”。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几乎没有打捞力量,没有像样的打捞工程船。为了清除航道里的沉船、水雷,经国务院批准,1951年8月24日,“中国人民打捞公司”在上海成立,新中国第一支救捞队伍从此诞生。这支白手起家的队伍只有120名职工,设备只有一条125千瓦的“盘山”小拖轮和十几只小平驳。
1973年,一艘希腊货轮“波罗的海克列夫”号在台湾海峡遇险,中国无力救助,货轮沉没,14人失踪。此后,中国政府组建起上海、烟台、广州三大救捞局,拨款造船,中国初步形成海上救捞体系。
1999年11月24日,中国烟台海域发生了“大舜”轮沉没海难事故,死亡282人。“大舜”轮事故拉开了中国救捞体制改革的大幕。2003年6月28日,我国救捞系统三个救助局、三个打捞局分别成立,在交通部救助打捞局的统一领导下,担负起各自辖区救助与打捞的职责。
打造专业救捞队伍
体制改革后,国家救助队伍吃上了“皇粮”,成为由国家财政支助的正规军。全系统实施准军事化管理,针对海上人命救助的特点,制订船员和飞行员的训练和培训方案,高标准、严要求地进行日常训练。
按照“关口前移、岗哨加密、动态待命、随时出击”和“抢占制高点、以快制胜”的战术思想,对全系统的救助力量进行部署:将全天候大功率救助船舶移出港内基地码头,尽可能靠近海上通航密集水域和交通要道、海上事故多发水域;救助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配合在海上执行动态值班待命。
训练、训练再训练,专业、专业再专业。在交通运输部救捞局的统一部署下,三大救助局、三大打捞局,四大飞行队掀起了专业化建设的热潮;同时,新船新飞机,一艘艘、一架架地投入救捞的值班体系中。中国救捞目前已崛起为国际上一支重要的海上人命救生力量。
在装备上:救捞系统已经拥有专业救助船艇76艘、专业打捞船舶123艘,自有和租用救助飞行器20架,拥有救助基地21个、飞行基地11个,是一个总资产达到131亿元的庞大行业,有船有飞机。专业救助船比5年前增加了97.4%;打捞船新增了64%,飞机增加了137%。
在队伍上:救捞系统完成了历史上首次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了特殊岗位人员津贴收入分配机制,共引进、培养高级船员957名、潜水员66名、救捞工程技术人员100名;飞行队组建之初只有2名军转飞行员和2名机务维护人员,目前已拥有飞行员39名,救生员、绞车手41名,机务维护人员89名,空管、气象、通信导航人员36名,专业技术人员占飞行队人员总数的比例达到55%。飞行队已经能够自主完成新飞行员转机型、转升等级和海上搜救驾驶技术的理论和飞行的教学工作和救生员、绞车手的培训工作,能够独立完成飞机年检等复杂的机务维护工作。
在技能上: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1490项,在救助局和飞行队全面实行了准军事化管理,在打捞局全面推行业绩考核制度和年薪激励机制。
中国海上立体救助体系初具规模。在渤海湾、长江口、台湾海峡、琼州海峡、西沙等重点海域,救助飞机可随时起飞,快速救助,完成了重点海区全面覆盖的目标。依托沿海的11个飞行基地,设立了59个飞行起降点,初步建成了我国沿海陆岛空中救援网络,对多数海中孤岛可实施及时救助,拓展了飞行救助功能。
中国特色救捞发展之路
除了看得见的数字外,中国救捞创新了一系列理论和经验,筑成了一条中国特色救捞发展之路。
“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被发扬光大;“坚持救助与打捞并重;坚持实战与训练并重;坚持救助与宣传并重;坚持管理与发展并重;坚持稳定与改革并重”的“五个并重”,成为救捞日常的指导思想;形成了救助队伍、打捞队伍、飞行队伍三位一体的队伍建制;承担了人命救助、环境救助、财产救助三位一体的岗位职责;具备了空中立体救助、水面快速反应、水下潜水打捞三位一体的综合功能,“三个‘三位一体’”在全世界独一无二,综合实力强劲,可应对海上发生的任何类型的事故灾难,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找不到类似中国救捞这样功能齐全的专业救捞队伍。
我国每年有100多个国家地区的船舶航行于我国水域。随着运输、旅游、资源开发等用海活动的大幅度增加,海上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在持续加大,重大溢油风险不断提升。台风肆虐,地震频发,海啸频现,使人命救助、公益性抢险打捞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与国家的需要相比,中国救捞仍有很大差距。
交通运输部救捞局局长局长宋家慧表示,按照“适应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发展安全保障的需要;适应国家反恐和安全防范应急反应的需要;适应国家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紧急救援的需要”,中国救捞在“十二五”中继续成为国家支持的重点,努力将中国救捞建设成为精干实用的国家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到2020年,专业救助力量将覆盖我国所有管辖水域和搜救责任区,重点水域形成救助力量的多重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