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的一天,江西革命老区兴国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人声鼎沸。新闻记者们纷纷支起“长枪大炮”,将镜头对准一间间旧屋老楼、一沓沓发黄的纸签和尘封已久的打铁炉。94岁的刘信品老人眼角微红,80年前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和隆隆的枪炮声,仿佛霎时又和着风声回荡在耳际……
整整80年前,也就是1931年的10月,一支队伍来到这个赣南山区的小村子,敲、打、砸、锤,在此起彼伏的叮当作响声中建起我党我军第一个兵工厂——中央军委兵工厂。从此,这个叫作官田的村庄见证了一段非同寻常的革命历程,名字也被永久镌刻在人民军工的扉页,成为人民军工摇篮和发祥地的代名词。
从这里,人民军工事业开始计时;在这里,人民军工蹒跚起步。80年风雨历程,从“人民兵工”起步,到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的“国防科技工业”,人民军工事业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内涵不断加深延伸。
如今,国防科技工业已建构起覆盖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工电子和配套等行业的现代化完整工业体系,成为国防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成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骨干力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军工战线不负重托 武器装备成就辉煌
人民军工创造奇迹铸辉煌。
有土无疆,有国无防,频遭外侮,这是近代中国曾经的一段屈辱历史。“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的铁律。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国防,就无法捍卫国家安全、维护民族尊严。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一直把为国防和军队研制生产先进的武器装备作为首要任务。
在反“围剿”斗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人民军工生产了大量战争急需的武器装备,部分解决了我军武器匮乏、装备处于劣势的问题,有力地支援了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国防科技工业下决心攻克国防尖端武器——“两弹一星”。核动力潜艇等一批武器装备相继研制成功,我军拥有了多种多样、克敌制胜的护身法宝。
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国防实力,既是中国获得和平发展环境的必要保障,也是实现大国复兴的重要基础。进入新世纪,新一代巡航导弹、歼10飞机、歼11系列飞机、新一代主战坦克、空警—2000预警机等一批新研制生产的武器装备开始列装部队。有了这些武器装备,我国国防和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
80年来,国防科技工业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军工战线研制生产了一批批、一代代武器装备,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历次边境防御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满足了我军由单一陆军,发展成为包括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和其他技术兵种在内的合成军队的需要。
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实现跨越 构筑现代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回望国防科技工业80年的历史,一代代军工人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其意义不仅在于完成了尖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历史使命,更在于实现了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的大幅跃升和继承发展,一个专业门类齐全,科研、试验、生产手段相互配套的现代化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建立起来,为国防科技工业的持续前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战争年代,人民军工淬火而生,逐步形成生产规模和生产体系。从红色官田走来,一个个只能打造刀矛和生产土枪土炮的小兵工厂和修械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逐步发展为专业化生产、品种相对齐全的战时兵工生产体系,逐步向现代国防工业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非常薄弱的军工基础上起步,具备了陆、海、空三军武器装备的试验和研制生产能力,建立了一批国防科研机构、国防科技工业高等院校和武器装备试验基地,初步建设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其后,国防科技工业根据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不断调整改革科研生产和能力建设的思路,进行了大规模的“三线军工基地建设”,在内陆腹地新扩建了许多大型军工企业,实现了原子弹、战略导弹、新型战机战舰、坦克装甲和电子装备等武器的自主研制生产能力。
20世纪末以来,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体系进一步优化,形成“小核心、大协作”的格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独立自主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能够研发生产从常规武器到尖端武器的国家之一。强大的国防、一流的国防所需要的强大的军工基础基本打造完成。
“十一五”以来,国防科技工业坚持任务能力结合型建设思路,以保障重大工程任务为重点,以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装备为基础,有效加强先进军工核心能力建设,武器装备的研究、设计、生产、试验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
军工经济和企业改革创新 大幅提升经济规模和效益
军工人在不断锻造奇迹。20世纪末期,一直平稳发展的军工经济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防科技工业成为全国亏损最严重的行业之一。
传统的军工企业制度与市场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只有痛下决心调整改革,才能去掉附着在国防科技工业身上的顽疾。此时的国防科技工业别无选择,毅然打响了“两大攻坚战”——其中之一就是著名的“国防科技工业调整改革脱困”。
于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在完成军品生产任务的同时,国防科技工业不断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注重提升综合实力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探索军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军工企业体制机制逐步开始转变,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绝大多数破产军工企业进行了重组,改制为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企业;
——军工企业通过债转股及辅业改制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多数重点保军企业改组为国有独资公司,极大地增强了军工企业的活力,封闭的军工体系向开放转变……
通过这些改革,军工企业不断融入国际产业大循环的能力和素质普遍得到增强,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军工行业涌现了长安、嘉陵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军工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后劲不断增强。
军工奇迹数据来之不易:2001年,军工全行业实现了扭亏为盈,提前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脱困目标。2010年,军工经济总收入突破1.3万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军工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和人均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中航工业、中船重工、兵器工业、兵器装备、中国电子等5家军工集团进入世界500强。
不断壮大的军工企业和军工经济,为国防科技工业的持续发展和武器装备研制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了强大的经济保障。
保国、强军、富民,在新时代,人民军工事业正走向下一个辉煌。(吴月辉 余建斌 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