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赵薇、谢波、姜宁)神八“追天”之旅即将开始,临战前的北京飞控大厅,格外庄严和安静。
1日5时28分,远在千里外的飞船发射进入30分钟准备。
坐在北京飞控中心总调度台上的乔宗涛,两眼专注地紧盯显示屏,对各类数据进行着最后的复核。此次发射,飞船运行段、交会对接段的指挥调度口令都将由这位29岁的年轻人下达。
“10、9、8、7、6、5……”
“点火!……起飞!”
飞控中心的大屏幕上,长征二号F遥八运载火箭如同一条巨龙,托举着神舟八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向“天宫”进发……
橘红色的火焰点亮了巨幅LED显示屏——北京时间、任务时间、飞行时间快速地在屏幕上方滚动,跳跃的数据和色彩斑斓的曲线,构成了一幅绚丽灵动的图景。
天涯咫尺——神舟八号正以非凡速度飞越祖国的万水千山。
作为联系天地间的重要纽带,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汇聚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数据:分布于世界各地的16个陆基测控站点,海上的3艘远望测量船,两颗天链卫星,以及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地面测站点……身着蓝绿色工作服的参试人员全神贯注地收集从各测站传来的数据,紧张地进行飞船遥测数据和轨道数据处理,密切监视箭船的飞行状态,适时对飞船注入控制指令。
大屏幕上,不断跳跃着各测站传来的飞行参数。有力的报告声接连不断:
“发现目标!”
“跟踪正常!”
……
伴随着助推器分离、整流罩分离等一连串完美动作,583秒到来了——
“船箭分离!”
洪亮的调度声再次打破大厅的宁静。随后,一条极其关键的指令向飞船发出,此刻位于飞控大厅右侧的计算机终端机房内,技术人员紧张有序地收集着各方数据并进行轨道数据处理,密切监视着神舟八号的飞行状态。
“帆板展开正常。”
“长江五号跟踪正常。”
一个个指令不断发出,一个个步骤流畅又顺利地完成。
6时12分,北京飞控中心轨道室年轻的工程师李勰准确地拿出了精确的飞船入轨参数: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30公里。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正式宣布:“神舟八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李剑说,神八与天宫一号的相位角,仅与计划相差0.2度。
飞控大厅大屏幕上,两个代表天宫一号和神八的小亮点,在蔚蓝色的太平洋映衬下,带着希望与梦想闪烁前行……
北京飞控中心:年轻人才“掌舵”空间交会对接
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赵薇、谢波、姜宁)上千条测控指令,数以万计的测控数据,复杂多变的轨道控制……几个月来,北京飞控中心一大批测控专家一直在夜以继日地奋战在保障交会对接任务的岗位上。据中心党委书记刘清华介绍,执行交会对接任务的科技干部中,95%是硕士、博士毕业生,平均年龄仅33岁。
“他们是中心实施航天飞控和科研攻关的中坚力量。”刘清华说。
飞控大厅内,女博士、轨道专家李革非正在进行天宫、神八交会前的最后一次复核。她告诉记者,这次任务需要控制两个目标,还要实现交会对接,在我国尚属首次,控制风险和难度很大。
李革非制订的《神舟八号轨道控制方案》是整个轨道计算的核心,开发耗时一年多,通过对轨道目标的深入分析,大大提高了对接精度。
在任务中表现突出的,还有硕士研究生、青年测控专家李剑。他研制的“天地一体化飞行控制系统”,可支持多型号任务、多目标测控,提高了飞行控制的安全可靠性。作为飞控组副组长,他还带领一批博士、硕士,开创性地设计出交会对接任务飞行模拟器。
据介绍,北京飞控中心着眼多任务交叉并行、技术跨度大、实施难度高等特点,瞄准世界一流飞控中心标准,研究制订了人才培养长期规划:在5年内分三个层次培养造就以高水平技术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为重点的、相对稳定的优秀人才群体,形成汇集勇担工程大任的“帅才”、善解技术难题的“专才”、统筹各方工作的“通才”的人才格局。
刘清华说,中心每年选派技术骨干到国内外科研院所进行学习交流,依托知名院校开办硕士班,已有120名骨干完成了在职培训;建成了博士后工作站和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把工作站、实验室建设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相结合,加速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对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中心通过设立突出贡献奖、优秀科技干部奖等,鼓励高层次人才多出成果。
这次交会对接飞控人才方阵中,北京飞控中心自主培养的硕士、博士占到80%。“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中心职能拓展亟需一大批高素质、高能力、高学历科技人员,而这也正是中心发展的必然趋势。”北京飞控中心主任陈宏敏说。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那些守在工作岗位上的航天人
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赵薇、李甲林、谢波)“10、9、8、7、……”读秒声响彻北京飞控大厅。
随着科技人员一组组遥控指令准确发出,神舟八号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我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关键之战正式拉开序幕。
作为联系天地间的重要纽带,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迎来了最忙碌的时刻:不但要精心控制神八,还要密切监视天宫一号的一举一动。
总体室汪广洪负责神舟八号任务故障预案制订工作,这位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博士曾经历过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发射,与以往相比,这次任务首次涉及两个飞行器“交会对接”,情况更为复杂,仅故障处置预案就做了200多个。
对汪广洪而言,航天事业容不得一点马虎,“问题就像一个个埋藏的‘地雷’,如果不及时排除,踩上哪一个可能都会被炸得体无完肤”。
在不久前神舟八号协同工作演练中,神八模拟器出现问题。作为飞模主负责人,汪广洪对9个分系统、20余台设备、1000条遥控指令进行测试查找问题。
30个小时后,汪广洪终于顺利排除了“地雷”。
对汪广洪而言,最大的遗憾是平时陪伴家人太少。而这样的遗憾,几乎发生在每一个航天人身上。
接到神舟八号任务后,软件室年轻的工程师张伟立刻在办公室支上一张床,“没的说,以办公室为家的日子又来了”。
无数个栖留在办公室的夜晚,换来的是飞控大厅逼真的三维动画。负责可视化的张伟为了顺利完成神舟八号任务,“啃”下了十几本轨道运算、图形学、建模知识等专业书籍。
总调度乔宗涛的抽屉里,长年放着两种药——咽喉片和健胃消食片。作为总调度,他日复一日地要用响亮清楚的嗓音与所有的海内外测控站点和相关单位对话,咽喉片便是他保持嗓音的常用之物。而健胃消食片,则是这一久坐不动岗位的必备药:“吃一顿饭要吃得很饱,因为不知道下一顿饭要到什么时候。久坐不动呢,则是因为我不能随便站起来——总调度一站起来,大家会以为出了什么故障”。
为确保交会对接任务测控硬件平台的稳定可靠,中心对软硬件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指控室研究员王霞带领技术人员天天蹲在机房,配置网络环境、搭建测试平台、编写参数文件……
与王霞一样,飞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早已习惯了没有休息日的生活。
“有人笑称我们的工作状态是“5+2”“白加黑”。但是,只要我们多一份责任,系统和设备就少一份隐患。”王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