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记者贾永、白瑞雪、孙彦新)你可见过这样的舞蹈?
以太空为舞台,以地球为背景,来自航天器的照明设备,静静地把光束聚焦两位舞者。
它们漫漫追逐,它们深深凝望,它们渐渐靠近。终于,它们如约牵手。
11月3日凌晨1时36分,随着中国首次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成功,一幕曼妙的太空华尔兹开始在距地球343公里的轨道上演。
全世界都已熟知了这两位中国舞者的名字: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
舞蹈的序曲,是在43个小时前奏响的。
惊天的轰鸣声中,中国第八艘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入太空。创下中国火箭入轨精度最高纪录的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把神舟八号完美地送上了通向舞台的第一步台阶。
其实,这对舞伴早已远眺过彼此身影。9月29日,当天宫一号从同一片戈壁滩起飞时,就在距离发射塔架1500米的总装测试厂房里,神舟八号正在进行登台前最后的装扮。
与美、俄最初采用两艘飞船开展交会对接试验不同,中国全新研制了天宫一号作为交会对接的目标飞行器。“它的在轨寿命为两年,期间可以与飞船多次交会对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这可以减少发射次数,更为经济。”
在承担着实施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同时,这枚我国目前最大的载人航天器还作为小型空间实验室,肩负着验证空间站部分关键技术的使命。
绕地球独舞485圈之后,天宫一号降轨进入距地面343公里的交会对接轨道。它轻盈地转了个身,转向神舟八号即将赶来的那方。
幕布徐徐开启,舞伴准时出场。
此时,它们相距约一万公里。
在这个诞生过牛郎织女太空相会传说的浪漫国度,中国航天人织就了一张由两颗天链一号中继卫星、16个国内外陆基测控站、3艘远望号测量船以及北京飞控中心和西安测控中心组成的陆海天基“三位一体”测控网,导引神舟八号向着天宫一号等候已久的舞台一步步拾级而上。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彻夜不眠。2日23时08分,经过5次变轨,神舟八号到达距天宫一号后下方52公里处。
这是飞船的第30圈飞行,天宫的541圈飞行。两位舞者绕地球翩翩而舞的轨道,开始渐渐靠近。
随着圣地亚哥测控站发出“转自主控制”的指令,飞船由听从地面控制转入自主控制。领着它前行的,是安装在飞船上的微波雷达、激光雷达和ccd敏感器三种世界领先的交会测量设备。这些设备全部由我国自主研制。
大约一个小时后,它与天宫一号的距离缩短为5公里。
飞控中心大屏幕实时显示天宫一号摄像机下传的画面。突然,漆黑的太空中有了一个亮点——它微小得需要细看才能分辨,却独自反耀着太阳的光亮!
参观席上,聂海胜几乎要叫起来了:“那就是神舟八号!”
2005年那个金秋的飞天之旅中,他和同伴费俊龙曾无数次透过神舟六号的旋窗凝视太空。在他的记忆里,星星、月亮从来没有那么亮过。
你在眼前,你在天边。飞控中心的模拟画面里,5公里不过短短几指,而太空中的神舟还要进行近90分钟更加紧张的追逐,才能跨越这仿佛近在咫尺的万水千山。
在与天宫一号一样以每秒钟7800米的速度绕地球飞行的同时,飞船在发动机的助推下抬升、平移。
5公里、400米、140米、30米——科学家们为神舟设置了4个停泊点,让它在走近天宫的每一个驿站上停下歇息一阵。
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说,短暂歇息既有助于轨道调整至理想位置,也是控制上的备份措施。一旦出现问题,飞船可以通过地面控制撤离到上一个停泊点,等待故障处置。这时的神舟,就像一艘耐心等待进港的轮船。
3日1时02分,飞船对接机构缓缓推出,仿佛向着天宫伸出了双臂。这时,在两个飞行器几乎快要成为一条直线的相望之路上,被标志灯映亮的天宫一号如同靶心,第一次出现在神舟八号的摄像视野中心。
20米、10米、5米……亮点越来越清晰,画面中的天宫一号像展翼的大鹏。交会完成,对接开始!
1时28分,神舟八号的对接环触到天宫一号。位于飞船尾部的发动机在对接前最后一次点火,把飞船轻轻推入它的舞伴怀中。
12把对接锁准确启动,上千个齿轮和轴承同步工作——1时36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紧紧相牵,成功对接。在美国、俄罗斯进行首次交会对接试验40多年之后,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自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如果把神舟与天宫的对接机构比作舞者之手,手指相触时,它们的下方是中国苍茫的西北大地;十指相扣时,它们已进入青岛以东的北太平洋上空。
这一握,仅仅用了7分11秒。对接机构的完美工作,让这对舞伴省去了原计划中迟滞与强行校正的时间,一气呵成毫不犹豫地牵手相拥;
这一握,它们从地球的阴影区行至阳照区,以追日的姿态向东、向东;
这一握,它们飞越了近4000公里,对祖国疆域完成了一次特殊的丈量。
从这一刻起,神舟飞船在天宫的带领下开始12天的双人舞。在结束第二次交会对接后,飞船将按计划返回地球。
茫茫太空,万籁俱寂。但,如果舞者侧耳倾听,它们也许会听到为它们伴舞的音乐——那是中国航天人的掌声与欢呼声,响彻在北京的这个秋夜,响彻在沸腾的航天城。
11年前的今天,载有3名航天员的“联盟号”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拉开了国际空间站长期载人的序幕。
11年后的今天,中国向着建设空间站迈出坚实一步,中国和世界航天员访问中国空间站的那一天已不再遥远。
3艘远望号测量船大洋接力见证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新华社远望六号船11月3日电(杨雷、刘海燕、陶正齐)北京时间3日凌晨,在太平洋海域的远望三号、五号、六号航天远洋测量船,静候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飞临。
自9月初以来,三艘远望号测量船陆续出航,克服了大风大浪等恶劣海况的考验,均于任务前按时抵达预定海域,并进行了各项准备工作。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三艘测量船的任务海域有所调整,全部列阵于太平洋海域。据随远望六号船出海的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副主任吴锦高介绍,调整任务海域就是为了延长交会对接走廊的测控弧段,更好地检查对接锁紧状态。
深海大洋中,首先接过接力棒的是远望五号船。在此之前,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机构已经锁紧,远望五号船的任务是对飞船与目标飞行器对接机构锁紧后状态进行确认,对组合体的飞行姿态进行测控。
北太平洋深处的远望五号船甲板上,直径12米的乳白色USB系统天线、超短波天地通信系统天线径直朝向地平线。
1时36分,早已严阵以待的远望五号船USB系统主操作手丁求启在预先计算好的等待点,迅速捕获了疾驰而来的目标。
随着“数传开机指令”的发出,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清晰图像显示在远望五号船指挥大厅的屏幕上——对接机构已经锁紧。
远望五号船准时对对接机构锁紧后状态进行了确认,顺利完成了第30圈的测控任务,并将接力棒传至了东北太平洋的远望三号船。
刚刚在9月底执行完天空一号目标飞行器海上测控通信任务的远望三号船,仅回港进行了10余天的设备检修和物资补给,就再次奉命出征执行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海上测控通信任务。
根据指挥部要求,为了延长对接走廊的测控弧段,保证交会对接顺利、有效实施,在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前一周,远望三号船临时变更了任务海域,这意味远望三号船已经制定好的测控方案将全部作废。在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技术部的支持下,远望三号船在任务开始前3天刚刚制定好全新的正常测控方案和应急测控预案。
在神八飞行的第30圈中,远望三号船承担的任务是对对接锁紧后的状态进行再次确认。“这个圈次的任务是双目标遥测,USB天线将同时接收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发送的遥测数据。”随远望三号船出海的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副总工程师赵文华说。
1时48分,远望三号船测控系统主操作手戴兵熟练地操作控制天线转动的手轮,目标被牢牢地锁定在示波器十字中心。
“长江三号双捕完成!”这是神舟八号飞船第7次光临远望三号船的上空。船指挥所的大屏幕上显示出USB系统实时解调的图像信息: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紧紧地锁在了一起。
近4个小时之后,又环绕地球飞行两圈的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再次光临大洋,即将飞临三艘测量船中距离祖国最远的远望六号船所处的南太平洋海域。
这,已是神舟八号飞船飞行的第32圈次。
远望六号船在前两天的任务中,在测控弧段内圆满完成了对神舟八号飞船的工况处理、双目标切换测控、飞船远距离导引段第一次变轨等关键测控任务。此时,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已经对接完毕,远望六号船将第一次见证组合体飞临。
主控机房内,岗位人员早已就位,仔细核查着电脑显示器上各色数据的变化,驾驶室里,驾驶员在风浪中注视着正前方,不停地下达各种航行口令。
5时09分,随着USB系统成功捕获目标,组合体内部的画面第一次出现在远望六号船指挥所的大屏幕上。
“长江六号跟踪正常,遥、外测数据正常!”在电波架起的无形的天桥上,一连串遥测数据和图像信息通过远望六号船越过大洋飞向遥远的北京飞控中心。
至此,在4个多小时的时间内,三艘远望号测量船先后完成对组合体的海上测控通信任务,状态良好的组合体向下一个陆基测量点疾速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