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把社会管理摆到首都工作全局的高度来部署推进,在破解社会管理中的一些难点重点问题上取得了新突破,为首善之区夯实和谐之基。
“网格化”管理的创新
东城区东直门街道清水苑社区的张“格长”,每天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携带着移动终端PDA在社区里巡视。只要一发现诸如路面积水、设施损坏等问题,立即通过PDA上报,系统自动分配给职能部门解决。“过去解决一个问题要电话来电话去,甚至跑上跑下好几趟,现在小问题一两个小时就解决了。”
新形势下,大量“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社区人”。“网格化”改变了社区管理的流程和效率。位于首都核心区的东城,是“网格化”的发源地,这里的41.84平方公里土地被划分为589个社会管理网格,每个社区被划分为2至5个网格,推动网格管理员、网格助理员、网格警员、网格督导员、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司法力量和网格消防员进网格,管理和服务都落实在网格、生效在网格。小到社区环境卫生、居民矛盾化解,大到社区党建、社会治安维护等,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网格、矛盾纠纷不上交”。
改革创新,强化社区。北京市高度重视社区这一社会建设工作的基础细胞。3年来,全市共投入60亿元全面完成2600多个城市社区规范化建设任务,并逐步向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50个“城中村”等延伸。
“一刻钟服务圈”的便利
“出门不远就有药店、便利店,买个东西、小零碎儿什么的,那是相当方便!”在朝阳区吉庆里社区住了近20年的居民井阿姨感觉到,每天不用出远门,步行15分钟内,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服务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这种便利,来自于政府倡导打造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
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成为首都服务居民、造福居民的民心工程。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建设,全市目前已有409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共覆盖160多个街道(地区,镇)的575个社区,620万名社区居民能在步行15分钟的范围内,就近享受到“看单点菜”式的社区服务,基本实现“大需求不远离社区、小需求不出社区”。
北京有序推进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出台《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试行)》,包括10大类60项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成为全国首部关于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省部级指导性文件。34个主责部门对照目录,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逐步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内容。截至2010年底,60项社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中,已有32项在首批完成规范化建设的645个社区的覆盖率达80%以上。
“社工报考热”折射的共识
今年,北京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考1000名社会工作者到社区工作,成功报名人数达4.28万人,报名录取比为42∶1,远超历年纪录,也大大超过不久前北京市公务员招考13∶1的考录比。“社工报考热”缘于社区工作者待遇的提高,更折射出首都各界对社会建设重要性的共识。
2007年12月2日,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正式成立,被赋予社会建设领域的8项工作职能。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各区县社会工作机构加快组建,到2009年底全部成立。
今年6月,北京市委通过《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明确了首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实现“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的发展目标。
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首善之区还将继续探索,继续创新。(记者 余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