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2月7日电(新华社记者杨金志、罗争光)勇立时代潮头的上海,正在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海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站在全局高度探索创新,不断破解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社会管理难题,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中做先行者、示范区,让群众更舒心、令社会更和谐。
在服务群众中促和谐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在党。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认清使命,狠下决心、狠下功夫,努力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闯出新路,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近年来,从“凝聚力工程”到“一线工作法”,从“一门式办理”到“组团式服务”,上海不断探索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更加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工作形式顺应时代形势不断变化,不变的是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
家住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市新居民区的陈毛囡阿婆是一位独居“空巢老人”,常年生病行动不便。虽然社区干部经常登门看望,但她还是生怕心脏病突发无人知晓、无人救急。在今年开展的上海市党员干部“组团式服务”走访群众工作中,社区干部倾听了陈阿婆的担忧,居民区班子成员当即讨论决定,为陈阿婆安装一个“爱心铃”。老人在需要帮助时只要按动开关,与她结对的同一楼组志愿者就能在家里听到蜂鸣器响,第一时间赶到老人家中帮助。有了“爱心铃”,老人心里踏实多了,她在外居住的子女也十分感激。目前,市新居民区的“爱心铃”工程已经扩展到50多位独居、生病老人。
“大联动”“大联勤”“大网格”,这是上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涌现出的新举措,如今已经在青浦、闵行、嘉定等区县落地生根。从今年3月起,青浦区赵巷镇将400多名市容管理、社会保安和平安志愿者人员整合成联勤大队,将辖区划分成27个巡逻“网格”。联勤队员们手持掌上电脑,发现问题随手拍下,上传指挥中心,处理完毕后再上传一张照片。记者跟随队员执勤时发现,沿街店家对队员们的劝阻相当“认账”,相互之间言语都很和气。“我们执勤有两条基本原则——原则上不暂扣物品,原则上双手放背后。”队员丁伟清对记者说,“截至目前,镇上没有出现过城市管理引发的纠纷。”
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基层化解。上海市信访办主任张示明告诉记者,近年来,上海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到基层一线接访下访,带头到情况最复杂的地方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上海还不断推进“信访代理”“联合接待大厅”“信访依法终结”等制度创新工作。
闸北区芷江西路街道一位居民曾患中风,坐着轮椅到社区要求解决廉租房。信访代理干部了解情况后,马上到房管部门反映诉求、争取政策,不到一个月,问题就得到了妥善解决。闸北区委书记方惠萍说,“信访代理”机制打造了一条“群众张嘴、干部跑腿”的信访“绿色通道”。由街镇、居委会干部、律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区党代会代表等组成的信访代理员队伍,规模已达上千人,还有各类专业人员“坐堂”的“专科门诊”,群众的诉求可直接由他们代理解决。
在创新方法上出实招
创新永无止境。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指出,与经济建设相比,当前社会建设的任务更繁重,面临的挑战更严峻。上海一定要牢牢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努力成为社会管理率先创新示范区。
“知心大嫂”妇女儿童服务中心是浦东新区妇联下属的一个公益组织,5000多名志愿者通达一家一户的“神经末梢”。多年来,对于思想有困惑、生活有困难、家庭有矛盾的家庭,“知心大嫂”们及时发现、主动家访,与妇女姐妹“一对一”真心实意地交朋友,帮助她们和家庭成员疏通思想困惑、减缓焦虑情绪、解决生活困难。“大嫂们并不是单纯解决物质诉求,而是千方百计用爱心打开‘心锁’,”上海市妇联主席张丽丽告诉记者,上海市妇联已经建立了信访接待、法律援助、心理咨询、人民调解“四位一体”的妇女维权模式,“知心大嫂”“白玉兰开心家园”“老舅妈工作站”等服务项目发挥着独特作用。
“知心大嫂”项目是一个缩影。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上海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积极发动工青妇团体、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等共同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静安区是社会组织集聚的区域。为进一步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该区在上海率先成立枢纽型的区级社会组织联合会,以及街道社区和劳动、文化、教育等系统的社会组织联合会。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顾维民说,联合会已经组织了数十次财务、法律、档案、公信力等针对性培训,共1000余人次参加。如今,静安区的社会组织已经开发出一批名牌公共服务项目。
随着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一批关注民生、热心公益的“领军人物”在上海脱颖而出:上海市木兰拳协会会长应美凤是木兰拳的创始人,在全世界数百万爱好者中很有号召力,成为科学健身的一面旗帜;静安区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协会会长康志坚帮教上千名对象,为他们送温暖、谋出路,至今无一人重新犯罪;上海屋里厢社区服务中心总干事王志云,放弃公司白领职业投身社区服务,中标浦东、杨浦等多个区县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探索特大型城市管理新路
上海是一座拥有2300多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其中外来常住人口占近四成;在户籍人口中,居住地与户籍登记地不同的“人户分离”人员也达到384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7%。如何应对时代的新变化、社会的新形态,做好特大型城市的实有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在全世界也是一个难题。上海,正在着力“破题”。
11月29日,上海市政府颁布的《上海市户籍人户分离人员居住登记办法(试行)》正式实施,引导本地户籍的“人户分离”人员前往现居住地街道、镇(乡)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理居住登记,公安、财政、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卫生、教育等部门协同政策实施。“实有人口信息不准确,就会导致公共设施的规划和配置不尽合理,公共财政和管理力量无法用到‘刀刃’上。”上海市副市长、市公安局长张学兵说,“出台这项政策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推动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更好地促进发展、保障民生。”
而在此前的数年间,上海已经夯实了“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的全覆盖基础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全面、准确的人口基础信息,为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告诉记者,在实有人口信息基础上,教育部门已经明确以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为基数,围绕各年龄段的适龄儿童、少年人口变化、区域分布等特点,建立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的有效机制。目前,上海正在新建和改扩建100所公办幼儿园、205所民办三级园,并规范320个学前看护点,以逐步满足来沪人员子女入园和看护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上海的城郊接合部出现了一批大型居住区、大型镇,实有人口动辄几万乃至数十万。针对这种情况,上海及时加强市级统筹协调,探索建立人口导入区与导出区的公共支出共担机制,实行以人口为第一要素、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不断创新和加强基层管理。
闵行区浦江镇就是一个典型的大型居住区。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塔吊林立的建筑工地。现在,浦江镇公共服务设施齐备,群众文化活动活跃,市区动迁、农村征地和外地来沪居民其乐融融。记者在鲁汇居委望佳一村发现一座“花卉楼”:在楼组长张福林的带领下,楼组内爱花的居民们在一片废弃土地上开垦种花,培育了一个小花园,为居民自家养花和楼道布置用花提供了花源。他们还定期自发组织楼道内居民开展交流种植花草的经验体会、学习花草植物的知识等活动。
特大型城市的公共安全关系千家万户,上海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理顺体制、打牢基础。今年年中,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各区县的食品安全委员会相继成立,食品安全被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食用农产品监管、生猪产品监管、餐厨废弃物监管等均明确职责、无缝衔接。消防安全方面,上海将居民逃生演练和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列为今年的市政府一号“实事工程”,通过完善消防安全制度设计、强化消防安全基础建设、全民动员“共剿火患”等防与治结合手段,不断提高特大城市抗御火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