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力斩“洋垃圾”毒根 我国再生资源重入健康快车道
新华社广州12月16日电(新华社记者王攀 叶前) 今年8月1日,由海关总署、环保部等五部委联合制定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几个月来,来自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固废进口加工重镇珠三角的市场信息显示,这项完善当前我国固体废物进口监管机制的新规,不仅让总规模超千亿元的废旧回收产业直面强烈冲击和局部下滑“阵痛”,还对全球废旧资源回收贸易产生重大影响。
鱼龙混杂让再生行业难脱“洋垃圾”阴影
长期以来,作为当地数百家大小资源回收企业的行业代表,广东南海再生资源协会秘书长陈杰鸿一直苦恼不已:自己明明从事的是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良性产业,但由于我国固废产业一直存在部分地区和企业违法进口境外废物、造成环境污染等“痼疾”,整个行业发展处境十分尴尬。
广东顺德杏坛镇塑料商会秘书长何杞源坦承,该镇800多家回收企业、工厂中,仅有2家拥有废塑料进口许可证,核定进口数量约2万吨,“而据商会估算,全镇企业每月使用废塑料就达12万至15万吨,全年150万至180万吨,许可证违法违规转让频繁。”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国家五部委联合下发实施《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该办法从进口固体废物国外供货、装运前检验、国内收货、口岸检验、海关监管、进口许可、利用企业监管等环节均提出了具体要求,进一步完善了进口固体废物全过程监管体系。
遭遇新规“阵痛”难阻再生行业前景光明
据广州海关关长高融昆介绍,五部委新规出台后,广州关区紧紧把握这次新规出台的契机,出台一系列从源头治理的措施,对相关企业实现分类管理,鼓励和扶持守法经营的企业,规范手续,方便进出,降低成本。同时,针对倒买倒卖出口许可证的企业进行严厉打击,并且通过海关稽查部门对“两废”是否实际进厂、进园区,进厂进区后是否加工利用进行稽查核实,并将相关结果及时向环境保护、检验检疫部门等发证单位通报,从而大大压缩了“两废”团伙垄断、操纵、倒卖的空间,实现全产业链的监管。
“按照我的理解,彻底斩断了洋垃圾‘毒根’,让好企业有奔头、让差企业吃苦头,这是新规下‘广州模式’的最大特色。一方面,这有利于防止‘洋垃圾’蒙混过关;另一方面,也能刺激落后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不是止步于低层次废物拆解,而是真正建立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产业格局。”中国有色金属协会再生金属分会副会长赖坤洪说。
然而,在更多企业看来,新规最直接的效应是再生资源行业面临的全面“洗牌”。广州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8至10月,经由该关进口的“固废”产品只有84.5万吨,占全国进口总量的比例从1至7月的近33%下滑到不足15%;当地需求原本旺盛的塑料废料进口更是降幅惊人,三季度进口量骤减至24万吨,同比降幅35%;10月进口量则只有2.2万吨,同比降幅高达82%。
何杞源说,在废塑料进口加工集聚的顺德,原先大量无进口许可证却从事固废回收加工的企业如今陷入“断粮”。多年从事废塑料进口加工的广东俊富集团董事经理李绍亮表示,事实上,这样的“洗牌”对行业发展来说是好事。“旧有模式是一定没有出路的;只有经历新规‘阵痛’,再生行业才能获得新生。”
行业人士的乐观并不是无的放矢,统计显示,今年8月以来,广州关区进口废金属平均单价上涨8.7%,高于全国海关平均进口单价近60%;废塑料平均单价上涨7.7%,与全国海关平均进口单价基本持平。这表明在进口数量下降的同时,珠三角地区进口固废的质量和标准在不断提升。
新规推动中国固废回收产业进入“重塑期”
面对冲击和洗牌,行业人士普遍认为,新规将推动中国整体规模高达数千亿元的再生行业整体进入“重塑期”。
“国家规则指明了方向,再生企业应当积极实施转型升级,走创新经营道路,特别是在引进高新技术方面下工夫,不能再走老路。”中国再生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再生利用专委会副会长陈祖汉说。
在新规推动下,我国再生行业的环保标准和科技水平有望进一步提高。在广东肇庆,当地一家废旧回收企业已经通过技术研发,从群众眼中的“垃圾加工厂”变成了高科技纺织企业,在类似花园的工厂里,8个被回收的可乐瓶就可以通过提炼处理被制成一件T恤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
此外,新规还有望刺激我国再生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陈杰鸿说,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随着新规加强产业链条监管、进口原料质量和价格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受制于成本和环保因素要求,进驻各地新开设的再生产业园区。“以珠三角为例,在整体固废原料进口下滑的同时,当地一些产业园区的进口量却不降反升,这就是一个积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