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应对复杂局面维护国家利益:2011年外交热点回眸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12月31日 20时18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 2011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大事、难事、急事不断。中国外交致力化解外部风险,服务国内发展,妥善应对变局,维护中国利益。

    如何界定和维护核心利益?

    什么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应怎样维护核心利益?

    9月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中国明确界定了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同时,白皮书首次向世界宣示:中国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同各国各地区建立并发展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实现全人类共同利益,共享人类文明进步成果。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政府通过白皮书明确宣示有关核心利益的理念、政策,避免外界疑虑和曲解,表明坚定维护底线、清楚界定利益的立场。

    今年,中国也用行动践行了这一立场:

    中国截至目前已先后同有关国家签订19个边界条约、协定和22个勘界、联检议定书,划定勘定约2万公里的边界线,彻底解决了与绝大多数邻国间历史遗留的陆地边界问题。

    7月和9月,达赖窜访美国、墨西哥并与两国领导人会见,中方对此提出严正交涉,坚决反对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

    9月,美国通过总额高达58.52亿美元对台军售计划,中方第一时间表示强烈愤慨和坚决反对,强烈抗议这一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严重危害中国国家安全、损害中国和平统一大业和中美关系的行为。

    ……

    分析人士同时表示,对于核心利益的概念理解是动态的、弹性的。中国正经历着高速发展,不同发展时期对于核心利益的诉求,事实上在不断变化调整。

    中美之间的矛盾是否可控?

    从美国首次参与东亚峰会大谈南海问题到中美经贸关系屡生龃龉,从奥巴马会见达赖到美国宣布对台军售……今年以来,中美在很多领域都发生了碰撞,不少人忧心:中美的分歧矛盾是否会滑向不可控的境地?

    冷静观察,作为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仍沿着既有轨道不断向前,尽管时有曲折。

    今年被称为中美建立新型关系的“元年”。1月,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与奥巴马总统一致同意,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之际,两国元首达成重要共识,无疑为中美未来关系发展奠定崭新基础。

    中美关系在之后的走势也可圈可点。两国建立了战略安全对话、亚太事务磋商等新对话机制,同时进行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商贸联委会会议、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等各层次交流。8月,美国副总统拜登首访中国。

    中美关系总体仍“在轨”运行之时,竞争态势也日益显现。以今年备受关注的亚太地区为例,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大大增加对亚太地区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的投入。“中美亚太共处成为考验两国能否总体和平共处的关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袁鹏说。

    袁鹏认为,中美应拓展合作的领域,继续加强对国内非理性因素的管理,不让杂音盖过两国关系健康良好的主旋律,中美之间的矛盾就在可控范围内。

    中国周边形势是“向好”还是“恶化”?

    年内,随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步伐加快,中国周边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到底如何判断周边形势和中国的周边外交?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所长陈向阳认为,尽管一些新情况导致周边环境复杂化,但当今中国周边环境总体向好的态势并未改变,友好合作仍是周边形势的主流。

    一年来,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访问周边国家。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多边框架内积极参与周边区域合作。中国还同有关各方就朝鲜半岛、伊朗核问题以及阿富汗、缅甸等地区热点问题保持密切沟通,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此外,中国已成为日本、韩国、俄罗斯等11个周边国家以及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之所以急于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亚太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做出的反应。美国“重返亚洲”的迫切心理恰恰反衬出中国周边外交的成功。

    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国坚定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秉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政策理念,得到周边国家认同。专家认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大都是历史遗留问题,妥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智慧和耐心。局部问题不应影响对大局的判断,而越是在困难时刻,越是需要展现外交的韧性。

    如何应对“南海升温”?

    “南海争议升温并非由中国而起,”中国驻东盟大使佟晓玲说,“而是域内外势力互相借重的结果。”

    针对南海“波澜迭起”,中国外交妥善应对。中方既坚持通过“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来处理有关问题,又始终坚定不移地捍卫在南海的领土主权、海洋权益。“中国不仅展现了一贯的坚定立场,也体现了务实态度和灵活性,采取了一系列新举动来应对。”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说。

    7月,中国和东盟国家就《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后续行动指导方针达成一致,为启动南海合作具体项目铺平道路。这样,在争议全面和永久解决之前,中国将和东盟国家在南海开展海洋环保、打击跨国犯罪等诸多各方都可接受的合作。

    11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国-东盟“10+1”峰会上提出“中方愿同东盟国家积极推进全面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加强务实合作,并着手探讨制订‘南海行为准则’”,并提出“中方将设立30亿人民币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

    10月,中越签署《关于指导解决中越海上问题基本原则协议》,强调通过友好协商与谈判解决争议。

    今年,南海问题确实复杂了,但吴士存认为:“南海并未大乱;和平与稳定的总体态势是好的;局势是可控的。”

    对欧债危机中国如何援手?

    随着欧债危机愈演愈烈,越来越多人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应对危机首先是欧盟自己的事,他们有完整、系统的解决方案后,中国才能考虑在哪些方面继续给予支持。”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李钢说。

    中国没有置身事外,也从没袖手旁观。今年,中欧互访的级别和频度都超过往年。中国领导人多次在多边和双边层面与欧盟和欧洲国家领导人就形势和对策深入探讨,表达对欧盟的理解和支持。

    中欧经贸合作保持强劲增长。7月,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对华经贸合作还帮助欧洲企业克服危机负面影响,据欧洲商会调查,70%的欧洲在华企业表示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益。

    中国还是欧洲金融市场负责任的长期投资者。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派出30多个采购团赴欧,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资、购买欧洲部分国家国债……以此支持欧洲国家增加就业和恢复经济增长。

    “中国对欧洲最重要的帮助就是自身经济的稳定健康快速增长,这不仅会恢复信心,带动欧洲就业和经济增长,也将稳定世界经济。”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说。

    中国领事保护工作仅是“救火”应急吗?

    地震重创的新西兰基督城,战火延烧的利比亚,地震、海啸、核泄漏笼罩的日本福岛……今年中国外交领事保护大事频出。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研究员周庆安用“不得不走上被调快的‘跑步机’”来描述全年领保工作。

    利比亚撤出中国公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海陆空总动员”,几十个中国驻外使领馆联动,近千名外交官参与,确保35860名中国公民撤出战火纷飞的利比亚。

    “应民众之所急”是领保工作的首要和关键,背后强有力的支撑是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依靠的是有效运作的应急体制。

    但随着中国同国际联系的日益紧密,领保案件数量近年骤增,领保工作面临新挑战、愈发常态化。中国出境人员去年已突破6000万人次,今年迄今已处理各类案件约3万起。对于中国驻外使领馆中的600多名领保工作人员来讲,这意味着,每名我驻外领事官员一年要面向约10万人提供可能需要的领事保护,而这一比例在美国是1:5000,日本大约是1:12000。

    在今年,中国领保工作常态化建设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1月,外交部正式开通中国领事服务网,为出境中国公民和机构提供“一站式”海外安全信息和领事服务,以加强预防性领事保护。

    并非国际外交场合上“纵横捭阖”的主角,却实实在在和民众打交道,今年的中国领保工作再次彰显了“外交为民”风范。(记者钱彤、熊争艳、徐松、郝亚琳、廖雷、孙奕、刘华)

 
 
 相关链接
· 2011年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访外交部长杨洁篪
· 乐玉成:国际形势风云激荡 中国外交乘风破浪
· 中外专家在北京共议中国外交转型及学科建设
· "中国外交2010"画册首发式暨蓝厅音乐会在京举行
· 中国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代表团访阿开展政策宣示
· 外交部部长接受专访谈2010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