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新华时评:个人信息安全已成社会“揪心之问”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1月03日 19时30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福州1月3日电(记者 涂洪长)岁末年初,国内多家网站接连身陷“信息泄露门”,再次引发社会公众的强烈担忧。事实上,不管是在互联网还是现实社会领域,当前个人信息泄漏确有蔓延之势,给个人生活造成困扰,更严重伤及社会诚信氛围。面对此种乱象,如何在制度层面加以防范和打击已经迫在眉睫。

    购房之后装修骚扰电话不断、购车之后保险公司随之提供“贴心”服务、生完孩子之后立马被各种母婴服务机构盯上、高招过程中一些莫名其妙的“录取通知书”直接寄到考生家里……现实生活中,因个人信息泄漏导致的烦心事已经司空见惯,多数民众都感受过“被泄漏”的困扰。调查甚至显示,一些部门和行业已经形成了交换、贩卖个人信息获利的灰色利益链条。

    信息泄漏,对个人来说不仅可能面临着骚扰缠身,更给诈骗分子留下可乘之机。当“谁来保护我的信息安全”成为公众的揪心之问,一些掌握大量个人信息的公权机构难辞其咎,长此以往,必将伤害到全社会的诚信氛围和公众“安全感”指数。鉴于个人信息泄漏的高发及其背后的利益驱动,对当前的个人信息泄漏频发问题不能仅仅依赖技术渠道解决,更不能以“未造成重大影响”的理由等闲视之,而应纳入社会管理规范和法律监管范畴,从制度层面探索解决之道。

    人们注意到,制度建设滞后是导致个人信息泄漏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现行的《刑法》、《居民身份证法》等都对泄漏个人信息行为规定了相关法律责任,但并没有广泛适用于各行各业,对房地产、网络以及各种调查公司等“非公权力”单位和一些不法商人的个人行为难以起到约束作用。此外,个人信息泄漏由于个人取证非常困难,维权成本偏高,导致大多数被侵权人只好忍气吞声;一些违法违规的侵权案件查处不力,制裁不到位,没有起到真正的惩戒示范作用。为此,国家应尽早出台有关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得处理个人信息泄漏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此次互联网大面积个人信息泄漏事件仍在调查、评估过程中,我们在等待真相和结果的同时,也愿此次事件能为个人信息安全敲响警钟,期待在制度约束、行业自律和公民自保的努力下,“个人信息安全”不再是一句纸面上的空话。

 
 
 相关链接
· 新华时评:形势愈严峻复杂愈要坚定“促转变”
· 新华时评:加强互联网信息安全建设刻不容缓
· 新华时评:落实好“菜篮子工程”承载百姓新期待
· 新华时评:房地产市场调控就是要强化民生意识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