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陕西大荔农技推广新模式:既“看病”又“抓药”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2月09日 11时29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西安2月9日电(记者 李勇、陈晨)春节刚过,陕西渭南市大荔县的农技专家安师禄就忙碌起来。8日中午,他来到陕西荔民农资连锁有限公司的技术部里,准备进行新春的第一场网络视频授课。视频系统那头,20多位农民正翘首以待,等着他送来最新的“致富经”。

    “苹果园开始清园了吗?”“老张,小麦春灌开始了没有?”安师禄乐呵呵地和乡亲们打着招呼。“今天讲课的内容是:春季的麦田管理……”

    安师禄除了是大荔县农技推广中心的农艺师,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当地农资企业的“专家团”成员。和他一样,受聘于企业的还有大荔县30余位农技专家和170多名“土专家”。他们的日常工作,包括接受农民的电话咨询、网络视频授课、进村现场指导等。

    农科技术到不了“田头”的“最后一公里”现象,曾是困扰许多地方的基层农技推广“老难题”。“基层科技推广部门是‘有钱养兵,无钱打仗’,有技术、有人才,缺资金、缺平台。而农资企业只能给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无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只卖药不看病’。”渭南市科技局局长张向民介绍说。

    安师禄对此深有体会,“农技推广站缺经费、缺车辆,下一次乡不容易,拿的是固定工资,大家没什么积极性。”

    2008年以来,当地政府开始探索政企结合的技术推广模式。农资企业以专、兼职方式聘请农技单位的专家组成专家团,而他们在原单位的隶属、待遇不变。同时,聘请当地的致富带头人,依托农资企业自身的三级销售连锁网络,形成“县有专家团、乡有特派员、村有技术员”的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在销售农资产品的同时,向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农技服务,形成“农资农技双连锁”的推广模式。

    在大荔县许庄镇柳池村自家的果园里,54岁的村民王福建告诉记者,以往每到6月,苹果树都会害一种“红蜘蛛病”,树叶被虫子榨干了水分,自己尝试了很多办法都不奏效。后来专家上门来指导,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

    在大荔县八岔口村,农民技术员赵根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一亩梨树收入3000元,这两年,使用了农业专家指导的“测土培肥”技术,去年的收入达到了6000元,整整翻了一番。“全村梨树种植面积也扩大了一倍。”他说。

    “农民把害病的农作物拿到视频前,专家指导,解决速度快,还节省开支。”安师禄说,“去年一年,公司的‘科技110’共出诊251次,接受电话咨询3000余次,现场解决问题168个。我们和农民的距离拉近了,也补充了政府部门科技服务不到位的地方。”

    同时,农资企业也找到了一条以农技服务带动农资销售的盈利模式。据荔民公司负责人汪占仓介绍,2008年至2011年,公司销售额从1000万元增加到4400万元,农技服务费用则由60万元增加到80万元,但占销售额比重下降了4.2%。

    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许春霞认为,“农资农技双连锁模式”的实质是政府出政策、出人员,借企业平台开展农技服务。企业出资金、担任务,借助政府保障赢得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为农民带来优质高效的农技服务。陕西省正在推广这一模式。

    大荔县官池镇北阳村的赵东莉说,以前是农资销售店建在村上,现在是专家就在身边。“前几年种花生总施一种肥,产量上不去,专家来了,说这样会造成土地板结,肥料也吸收不了,就建议我们尝试多种肥料。产量一下子从每亩两三袋增加到了八九袋。”赵冬莉说,“以前农资企业是只“抓药”,现在是连“看病”带‘开方’,解决了咱农民生产中的大问题。”

 
 
 相关链接
·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 江西力争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覆盖全部农业县
· 百名个人和百户农户获2011年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
· 安徽省将全面建成1300个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
· 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能力提升示范现场交流会召开
· 陕西省加快建设集成创新现代化的农技推广体系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