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记者王思海)如何破解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北京西城区教委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要提升木桶的短板;不是打造几个“高峰”,而是要打造“高原”。
近年来,西城区教育部门重点围绕中小学校“软件”的升级改造,以名校支援普通校建设,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有效缓解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
固理念,以示范校带动扩大优质资源规模
“解决义务教育均衡问题不能用‘杀富济贫’‘削峰填谷’方式,而应该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西城区教委主任田京生说。
西城区现有50平方公里的土地,有15所示范校,是北京市示范校最多的区县,但平均3个多平方公里才有一所示范校,一些区域示范校集中,有些区域则没有示范校。
为此,西城区以高中示范校支援普通校建设的方式,重点扶持周边普通校的建设。示范校派干部参与普通校管理,派骨干教师到普通校兼课,将教育资源无偿向所支援的普通校开放。如今,西城区正通过联合的形式,以高中示范校为龙头,每所示范校联合周边3-4所普通校,形成多个“学校发展联合体”。
“名校办分校”是缩小校际差距的另一方式。通过名校拓展,发挥名校的辐射、引领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推动名校办分校,西城区不搞“连锁店”,而是实行“联邦制”。
北京小学先后开办了7所分校,成立了教育集团。“我们没有简单地把办分校操作成‘挂牌’办学,而是抓住学校建设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干部教师队伍’来做文章。”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说。
近年来,西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服务范围从以前不足50%,增长到了今天的80%以上。
抓关键,校长教师队伍建设是核心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有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软件建设,软件的根本是干部教师队伍。西城区教委实施名师、名校长、骨干教师建设工程,就是方法之一。
西城区给年轻教师创造与名师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组织他们参加中小学骨干教师带薪脱产培训,帮助年轻教师完成“破茧化蝶”的“蜕变”。
在西城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等校长知名度甚高。西城区教委通过建立“名校长工作室”,帮助其总结梳理各具特色的办学管理经验,并通过多种方式推广其办学思想。不仅是名校长,名师也成立工作室。如今,西城区在8所学校成立了13个名师和特聘教师工作室,并拨出专款,对工作室进行扶持,名师们很乐意带“徒弟”,手把手地对其传帮带。
在校长队伍建设上,西城区所有中小学的校长、书记都经过了校长职级制的评审认定,不少普通校校长被认定为一、二级校长,也有优质校校长被认定为三、四级。“名校校长不因名校而得分,普通校校长不因普通而失分,极大调动了普通校校长的办学积极性。”西城区教委中学教育一科科长王红说。
西城区还投入上千万元资金建立了教育研修网。覆盖了中小学所有年级和学科教师,很多老师打开研修网,同一堂课就可以看到名师是怎么上的。西城教委推出了“班主任牵手工程”,每所学校还设立了首席班主任,建立了班主任工作站。
“在干部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等方面的经费,都会保证及时到位。”西城区教委人事科科长王惠升说,2011年人均经费1800元左右,比2010年增长600元。
扬优势,办有特色学校促均衡
西城区教委鼓励学校办成特色学校,提倡各校要彰显各自文化传统,办出特色,促进均衡发展。
北京市鲁迅中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01年的笃志学堂,这所学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原是“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因鲁迅先生曾在此执教而得名。学校注重人文活动的开展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如今成为许多初中学生向往的学校。与鲁迅中学一样,39中、56中、月坛中学、华夏女子中学、徐悲鸿中学等,都是普通学校,但都彰显自身优势、形成特色,有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
“办有特色的教育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田京生认为,“特色应该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强。”比如,北师大实验中学、北京十四中学和一六一中学联手华夏女子中学打造女中特色品牌,四校共享教学科研资源。迎来强援的华夏女中推出“小班化、国际化、信息化”等女性教育新模式,社会声誉得到很大提高。
教育均衡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只有发展,才能创造更多均衡的条件,才能有更高质量的均衡。西城区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