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蛟龙”号18日7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试验推迟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6月18日 07时04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向阳红09”船6月18日电(记者 罗沙)记者18日从“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现场指挥部获悉,由于潜水器主液压源一根油管泄漏,原定于18日进行的第二次下潜试验推迟。

    据海试现场副总指挥崔维成介绍,工作人员18日早对“蛟龙”号进行下潜试验前的甲板例行检查时,发现潜水器主液压源一根油管出现漏油现象。

    “我们不仅要更换这根油管,还要彻查造成油管泄漏的原因。排查这个故障需要将主液压源拆下来,一拆一装前后就要2到3小时时间。”崔维成说,“今天的下潜试验计划时间超过10个小时,这样算下来时间肯定不够了。因此指挥部研究决定,取消今天的下潜试验。”

    在15日进行的第一次下潜试验中,“蛟龙”号曾出现主液压源预报警。崔维成表示,虽然问题都出在主液压源,但这两次是不一样的故障。第一次下潜试验后,海试团队已成功排除了试验中出现的故障。

    他同时表示,故障排除后,在天气、海况允许的情况下,争取19日进行第二次下潜试验。

“蛟龙”号已做好18日进行第二次下潜试验的准备

    新华社“向阳红09”船6月17日电(记者 罗沙)记者17日晚从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现场指挥部获悉,“蛟龙”号已做好北京时间18日5时进行第二次下潜试验的准备,是否如期下潜要根据现场天气情况确定。

    海试现场副总指挥崔维成表示,第二次下潜试验是“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中非常关键的一次试验,主要任务是复核潜水器在第一次下潜试验中故障排除的效果,继续验证潜水器在6000米深度的各项功能和安全性,在潜水器状态良好的前提下将进行海底作业。  >>>详细阅读

    “蛟龙号”首次下潜的具体方位(6月15日摄)。6月15日,“蛟龙”号海试现场指挥部确认,“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区域的首次下潜试验中最大下潜深度达6671米,创造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这次海试是由“海洋六号”船为“蛟龙号”承担了选址,地形、水深、密度、温度及流向等技术支撑和警戒护卫任务。新华社记者 周文杰 摄

“蛟龙”号下潜至6671米 创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新华社“向阳红09”船6月15日电(记者罗沙)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5日在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试验中,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671米,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北京时间当日早晨7时,“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现场指挥部宣布下潜试验开始。7时12分,“蛟龙”号被布放入水,7时22分开始注水下潜,试航员为叶聪、崔维成和杨波。 >>>详细阅读

     6月15日,海试结束后,三名试航员手举国旗致意。北京时间当日10时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区域进行的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试验中突破了6000米深度,创中国载人深潜新记录。新华社记者 罗沙 摄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已成功下潜到水下6000米深度

    新华社“向阳红09”船6月15日电(记者罗沙)北京时间15日10时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区域进行的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试验中突破了6000米深度,创中国载人深潜新记录。 >>>详细阅读

    6月15日,工作人员为“蛟龙”号解除吊缆。当日,“蛟龙”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试验区进行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试验,目标是验证潜水器5000米级海试后各系统改进的技术状态,为更大深度的下潜奠定基础。新华社记者 罗沙 摄

“蛟龙”号的家——解密“蛟龙”号水面支持系统

    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记者罗沙) 提起“蛟龙”号,大部分人脑中浮现的是那个圆头圆脑的“小胖子”。在水下,它是深潜活动的“主角”,而出水后这个“小胖子”就要以完备的水面支持系统为依托。

    水面支持系统,这个名字或许听起来不那么朗朗上口,但它是“蛟龙”号实现其功能的依托。载人潜水器是深潜活动的水下承担者,水面支持系统则是水上承担者。“蛟龙”号水面支持系统包括“向阳红09”试验母船,安装在母船上的布放回收系统以及其他各种加装的辅助设备。 >>>详细内容

 
 
 相关链接
· “蛟龙”号已做好18日进行第二次下潜试验的准备
· 图表:“蛟龙”号深海安全保障
· "蛟龙"号海试团队努力排除下潜试验中出现的故障
· “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试验侧记
· “蛟龙”出水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