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10月8日电(记者周杰 黄勇)在秋日温暖的阳光下,站在一群展示射弩技术的男同学中间,李娟和李祖艳这对小姐妹显得格外不同。
李娟和李祖艳都是贵州安顺普定县猴场乡民族中学初一学生,来自贵州有名的“射弩之乡”仙马村,在这个苗族村,男女老少都把射弩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逢年过节,村里都会举行射弩比赛,从这个村也走出了李贵福、王宪美、王仁爱等神射手。
今年14岁的李娟说,她12岁开始跟着自己的叔叔李贵福学习射弩,逐渐对射弩有了兴趣。和李娟相比,李祖艳对射弩兴趣更浓一些,不过她们都认为对方比自己的成绩更好。
“我成绩不如李祖艳好,弩太重了,我端不稳,”李娟说。
在猴场乡民族中学,射弩实际上已经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必修内容,无论是苗族还是其他民族学生,都需要学习射弩。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这是贵州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2004年6月,贵州省民宗委、省体育局、省教育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体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提出的第一个目标就是“2004年,各地(州、市)选择具备条件的学校,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体育课试点教学内容,2005年以后逐步推开,力争到2008年在全省民族地区学校全面推行”。随着该意见的逐步落实,到目前,贵州省已经有4500多所学校开展了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项目基地已经达到37个,基本涵盖了所有本科院校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县。
和猴场乡民族中学类似,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山民族中学,瑶族传统体育项目——陀螺已经成为必修课。该校校长潘永超介绍说,在这所初中学校,初一年级学生的体育课程中,有一半内容和陀螺相关,所有老师每星期也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安排一至两次的陀螺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和教师对陀螺项目的兴趣,我们学校每年举行一届陀螺比赛,分教师组和学生组进行,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潘永超说。
为了更有效地促进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开展,保证教学质量,猴场民族中学和瑶山民族中学都不约而同地聘请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奖牌获得者对学生进行辅导。在猴场乡民族中学,李贵福、王仁爱是射弩项目校外辅导员;在瑶山民族中学,陀螺王谢友明则被聘请担任陀螺课教师。
在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率领队友获得团体冠军的谢友明说,教学生打陀螺,“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
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民族传统体育都走进了校园。在黔东南州,苗族的跳芦笙、跳木鼓、跳板凳舞、划龙舟等,侗族的摔跤、舞龙、打陀螺、骑高脚马等都已经在学校开展。黔西南州则在试点学校开设了高脚竟速、押加、陀螺、射弩、蹴球等竞赛项目和跳竹竿、板凳舞、手拍鸡毛毽、打铜棍、丢糠包、毽球、荡秋千等项目。这些项目,既有较高的娱乐观赏价值,又是非常独特的健身运动,它们不仅增强了青少年儿童的体质,而且也使一些传统的、优秀的、濒危的民间体育项目得以传承和弘扬,加深了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贵州省民委副主任吴建民说,包括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在内的一系列举措使贵州民族体育工作迈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管理的轨道,省民运会的规模一届比一届大,竞赛和表演项目数量一届比一届多,竞技和表演水平一届比一届高,选拔、培养、发现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体育人才,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地区风格、娱乐情趣和体育效果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挖掘、整理、传承和提高。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学术研究部主任、中国首位体育史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崔乐泉说,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对学校、对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不仅仅中、小学,大学也应该开展传统民族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