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11月12日电(记者 李鹏)2012年11月12日,治黄开发关键控制性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成功蓄水至270米,为今后实施更大规模的人工调水调沙“清洗”黄河打下了坚实基础。
“斗水七沙”的黄河因其水流含沙量大导致河床逐年抬高,在下游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而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复杂和最难以治理的河流。据统计,为了防御洪水,仅新中国成立后,两岸人民就曾先后4次加高培厚黄河大堤。目前,大堤平均高度达10米,所用土方可垒13座万里长城。有治黄专家曾把人民被动加高大堤的做法,比喻为黄河边上的“人沙赛跑”。
2002年7月4日,在小浪底水库举行的全世界首次人工“清洗”大河的伟大实践,成为改变黄河“人沙赛跑”险局的重大转机。这场聚集了中国人无穷智慧和无数汗水的实践,首先把黄河上游的来水蓄积在小浪底水库、这个黄河中游的“大水盆”内,然后通过快速泄放造就“人工洪峰”,辅之以“泥沙的人工扰动”,将水库拦截的黄河中上游泥沙和下游河道内淤积的泥沙“冲”入大海,达到“清洗”河道的目的。
来自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02年以来,小浪底水库的人工调水调沙运用,对缓解黄河“长高”效果显著。10年内14次调水调沙将约8.23亿吨的黄河泥沙冲入大海,让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下切2.03米。
通过小浪底工程的调水调沙,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最大过洪能力从不足1800立方米每秒增大到了目前的4100立方米每秒。在有效减缓下游河道淤积的同时,“二级悬河”的形势也得到了有效缓解,并为黄河入海口带来新增陆地20余万亩。
小浪底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40千米的黄河干流上,可控制黄河92.3%的流域面积、91.2%的黄河径流量和100%的输沙量,水库最高运用水位275米。1991年9月,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程开工。2009年4月,全部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是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被中外水利专家称为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