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延长县交口镇洋仙坪村村民张培英在随时有倒塌危险的土窑洞前,诉说土窑洞里冷得连食用油都结冰。张培英本人有精神病,育有3女1子,一家人靠借钱为生(2011年1月19日摄)。下图:当地政府拨款1.4万元为张培英修建了两间砖瓦结构的房屋,另外每月发放120元低保,2012年她家已挂果的苹果园收入1.1万元(2012年11月28日摄,拼版照片)。近两年前,新华社记者走访了陕北11个县40多个贫困户,了解到在陕北繁荣的能源经济背后,仍然生活着大量贫困人口,部分地区贫富差距拉大,看病难、上学贵、子女多成为部分致贫的主要原因。记者所发报道引起中央及陕西省的高度重视。两年过去了,记者驱车3000多公里,再访了这些贫困户。所见所闻,让记者深深地感受到,在这些贫困户中,除2人生病去世外,其他40多户人家基本上安居乐业。记者问起他们目前的生活状况,受访者的脸上大多绽出笑容。为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贵、因病返贫等问题,自2011年7月1日起,榆林市在全国范围率先开始试点新农合市级统筹工作,筹资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年150元提高到300元,补偿封顶线由原来的每年每户3万元提高到每人5万元,大病患者实行二次救助,每年最高可获补助20万元,在基层看病可以直接报销90%,在县医院看病可报销到80%。延安市新农合筹资标准也由2011年人均120元提高到目前的300元,最高可获补助15万元,并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定点范围,实现了门诊统筹全市全覆盖,方便了群众就医,扩大了受益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榆林12个区县全部实行9年免费教育,其中神木、府谷两县实现15年免费教育;延安市13区县全部实现了12年免费教育,其中吴起、志丹、黄陵等县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神木、府谷等县成立慈善组织,为贫困家庭上大学的学子提供助学资金,一些辍学的中小学生也重返课堂。但记者也发现,陕北一些区县的农村学校撤点并校,加大了农村孩子上学的费用,很多家长只好到乡镇或县城租房陪读。陕北地区现总人口570多万人,目前年收入2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仍有116.7万人。从2011年开始,陕西省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支出,成立了陕北扶贫移民搬迁安置领导小组和指挥部,举行了陕北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扶贫搬迁开工仪式。截至目前,陕北共搬迁3.98万户16.6万人,建设了196个集中安置点,房屋主体建设基本完工,房屋分配时公开、公正、透明,本着群众自愿和贫困户优先的原则,目前已有4170户入住上新居,从根本上实现群众住房有保障、产业有发展、增收有渠道、环境有改善、生活质量有提高的目标。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上图:定边县油坊庄乡山胜坡村村民贺跃显(右)的老伴在为他换药。贺跃显在土窑洞里睡觉时被垮塌的土窑砸伤左胳膊,医药费花去3万多元(2011年1月13日摄)。下图:贺跃显老夫妻原先居住的土窑洞已废弃,一家8口人搬进了政府补助5万元兴建的6间新居里。2012年他看病花了5000多元,合作医疗报销了4000多元,老夫妻俩2012年开始每人每月享受150元低保生活费,另有1200元的养老金(2012年12月1日摄,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上图:沿黄河土石山区农民居住的房屋(2011年1月15日摄)。下图:神木县为沿黄河土石山区进城农民兴建的廉租房。神木县兴建总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可提供2095套公租房,解决沿黄河土石山区进城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问题(2012年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