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虽处历史高位,仍有增产空间”--产粮大县报告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4月10日 16时50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昌4月10日电(记者郭强)地处鄱阳湖之滨的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素有“江南粮仓”之美誉。2012年,当地粮食总产实现“九连增”,并连续第十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春耕时节,记者来到这里,见到的是一幅生产繁忙、生机盎然的景象。一些基层干部和农民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虽然当地粮食产量已处历史高位,但仍有很大增产空间。”

    在南昌县广福镇广福村,正开着手扶拖拉机耕田的农民李花苟告诉记者,今年他家准备种8亩早稻,全部实行集中育秧,现在利用晴好天气把田整理好,过几天就可把秧苗插下去。“一般来说,只要不出现大的灾害,应该会有一个好收成。”李花苟说,近年来当地粮食单产逐年提高,去年,他家早稻亩产超过了500公斤,晚稻亩产更是不低于700公斤。

    “其实,以前我们种田产量并没有这么高,后来国家在这里启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指导我们科学种田,粮食产量才逐年增长。”李花苟笑着说,以前他们种田基本上都是靠经验,但现在都知道这些经验其实并不一定科学可靠,“要想种好田,还是得讲技术和方法”。

    广福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站长余平介绍,当地从2004年开始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了50亩超高产攻关田和5000亩核心示范区。2012年,攻关田和核心示范区的双季平均亩产分别达到1285.3公斤和1112.5公斤。“我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告诉大家,粮食生产依然有潜力可挖。”余平说,现在周边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态度有了很大改观,最近一段时间,他和同事们三两天头就要下乡,指导农民搞好集中育秧和田块整理。

    南昌县农业局粮油站站长熊多根说,去年南昌县水稻的双季平均亩产为929公斤,虽然与以往相比有很大提高,但广福镇的实践证明,当地的粮食单产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今年我们着力推广集中育秧技术,早稻集中育秧面积达到2万亩,占到全县秧田面积的60%以上。”熊多根说,相比以前一家一户各自育秧的模式,集中育秧更专业,秧苗质量也更好,有利于粮食稳产增产。

    虽然粮食增产的空间依然存在,但要在大范围内推广高产技术实现均衡增产,目前仍存在一些瓶颈。南昌县蒋巷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站长喻春林告诉记者,整体来说,当前种粮的比较效益偏低,而农民的经营规模又普遍偏小,所以很多农民都把种田当副业,根本不愿花太多心思在上面。“现在,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都是选择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种田的多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观念比较传统,整体素质也偏低,大大增加了农业新技术推广的难度。”

    针对这一状况,基层干部和农民希望,国家应该尽快完善相关政策,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并通过加快推广高产技术,使得粮食实现均衡增产。

    广福村种了100多亩田的种粮大户王荣华说:“当前的粮食补贴政策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一些将自己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仍然领取补贴,而像我们这些真正种田的大户反倒没有或者很少,希望国家今后在政策上能进一步完善,引导和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在完善补贴政策的同时,还需健全农民培训体系。记者了解到,目前虽然各地也实施了一些培训项目,但农民参与热情并不高,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为完成培训任务花钱请农民来上课的现象。余平说:“这种‘强送’的培训不仅浪费了项目资金,而且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希望今后国家能有所调整,加大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

    此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也有待加强。喻春林说:“近年来各地基层农技推广站的条件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就表现为工作经费不足,不能经常下乡开展工作,希望国家能加大投入,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生产方式推广等方面的作用。”

 
 
 相关链接
· 吉林边防官兵助农备春耕
· 陕西省财政拨付46亿元支持春耕和夏粮生产
· 东北春涝影响春耕 气象部门加大监测服务力度
· “无土育秧”工厂化 节约成本促春耕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