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记者白瑞雪、郑文浩)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的两天内,解放军、武警和民兵预备役18000多人投入救灾,在灾区的关键地点和搜救生命、抢通道路、救治伤员等关键环节上再次发挥了突击队和生力军作用。
同时,我们也悲伤地得知,由于灾区特殊的地形和路况,成都军区第13集团军某炮连中士班长杨波和汽车连下士李堂东在翻车事故中牺牲。网上流传的照片显示,在牺牲者的遗体前,战友们只来得及摆放三根香烟,便继续出发赶往重灾区。这一幕,让我们想起了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中英勇捐躯的邱光华机组和武文斌。
灾情就是命令,军人牺牲何止在战场。争分夺秒抢救生命,不畏艰险全力救灾,就是对英雄的最好缅怀。
回顾近年来的每一次重大救灾行动,人民子弟兵始终承担着其中最紧急、最艰难、最危险的救援任务,执行任务的能力不断提升。芦山地震救援,军队出动速度更快、救援效率更高,在专业力量的配置等方面也更加体现出用兵的科学合理。这些都是变化。而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军人在大灾大难面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敢于担当的精神。
一周前,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国防白皮书。在和平时期,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更多地表现为以抢险救灾为代表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根据总参作战部统计,自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以来,全军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先后出动兵力达250万人次以上。
今天,这一数字正在刷新,而无论是执行战争或非战争军事行动,敢于担当的勇气始终是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精神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