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向阳红09”船6月16日电(记者张旭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6日凌晨5时随母船“向阳红09”起航返往南海冷泉作业区,继续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13日凌晨“向阳红09”抵达南海冷泉作业区。由于海况恶劣,而且呈加剧趋势,达不到潜水器的下潜条件。航次队员在更恶劣海况来临前,抓紧时间进行了潜水器定位系统信标测试和投放,科学家进行了一些常规调查。
14日下午,由于南海冷泉作业区海况更加恶劣,为此航次现场指挥部决定到厦门锚地避风,次日凌晨2时抵达厦门锚地。15日,航次队员为潜水器充足了氧气,潜航员也准备好了下潜所需物品和应急物资。
海洋气象预报显示,17日南海冷泉作业区海况将好转,因此“向阳红09”船16日凌晨5时起航返往冷泉作业区,预计当日17时左右抵达目的地。
在到达冷泉作业区后,航次队员将抓紧时间测试这个海域的深度、温度和盐度等基础数据,并继续布放2个以上的潜水器定位系统信标,为“蛟龙”号下潜争取更多时间。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共分为3个航段,预计需要113天。第一航段在南海开展定位系统试验,同时兼顾“南海深部科学计划”开展科学研究,包括对海底生态系统、生物和地形等进行调查。


6月14日,科学家和航次队员在布放箱式取样器。正在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3日抵达南海冷泉作业区。由于这一海域目前海况恶劣,无法进行下潜,随船科学家和航次队员于13日至14日开展了一些常规科学调查。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摄
“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开展常规科学调查
正在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3日抵达南海冷泉作业区,这个海域海况恶劣,无法进行下潜,因此随船科学家于13日至14日开展了一些常规科学调查。
这个航次共有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和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邱建文等6位科学家随船。13日上午,他们和航次队员首先进行了温盐深仪等常规调查设备的安装和测试,中午又安装了重力取样器。13日晚上,作业海区下起了雨,科学家和航次队员冒雨利用重力取样器提取了海底沉积物样本。
14日上午,科学家又开始安装箱式取样器。11时30分左右,设备安装、调试完毕,航次队员用地质绞车挂着箱式取样器入海作业。 >>>详细阅读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遭遇恶劣海况
“向阳红09”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3日凌晨抵达南海冷泉作业区,作业区风浪较大,而且海况将更加恶劣,当日上午航次队员抓紧进行了一些设备的测试,试验性应用航次潜器的第一次下潜时间还要依据海况确定。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原计划第一个作业区是在海山区,但预报显示该海域海况将非常恶劣。因此,航次现场指挥部12日下午在气象商讨会上决定,先去海况较好的冷泉区,乘大风来临之前进行一些设备的测试,为下潜做好准备,潜水器的具体下潜时间要根据海况确定。 >>>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