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向阳红09”船6月24日电(记者 张旭东)记者从“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现场指挥部了解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于25日5时从厦门锚地起航,赴南海海山区作业,预计26日下午抵达预定作业海区。
据介绍,“蛟龙”号在抵达南海海山区后,将视海况决定具体下潜时间。“蛟龙”号将继续搭载科学下潜,进行海底实际观察、取样和海底地形调查等。
6月17日至20日,趁南海冷泉作业区气象条件有利,“蛟龙”号连续4天下潜4次,并分别搭载了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邱建文和同济大学副教授杨群慧三位科学家下潜,完成了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将近一半的下潜任务。
这4次下潜中,“蛟龙”号采集到了大量冷泉区的生物和矿物样品,包括蜘蛛蟹、贻贝、毛瓷蟹、冷水珊瑚、碳酸盐和保压冷泉水样品等。20日的下潜中,“蛟龙”号还对冷泉区进行了微型地貌测绘。当日傍晚,“蛟龙”号起航赴厦门锚地避风。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共分为3个航段,预计需要110余天。第一航段在南海开展定位系统试验,同时兼顾“南海深部科学计划”,对海底生态系统、生物和地形等进行调查。

"蛟龙"号创四天四次连续下潜纪录 技术状态稳定
6月20日16时11分左右,搭载了首位女科学家的“蛟龙”号浮出海面,顺利完成下潜任务。这是“蛟龙”号第56次下潜,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连续第4次下潜作业,创造了“蛟龙”号4天连续下潜的纪录。此次下潜最大深度1350米,水中作业时间6小时53分。 详细内容>>>>
“蛟龙”号20日搭载首位女“乘客”下潜探海
正在南海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0日搭载首位女“乘客”――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杨群慧下潜,杨群慧也是“蛟龙”号的第三位“乘客”。
20日10时左右,“蛟龙”号被布放至水中,注水完毕后开始下潜。预计这个潜次“蛟龙”号将在水中约7小时,水下作业4小时,下潜任务主要是在海底冷泉区取水样、海底地形测绘和高清视频记录等。 详细内容>>>>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首潜顺利完成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7日16时30分左右从南海一冷泉区海底回到母船甲板上,三名下潜人员出舱,标志着“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首次下潜任务顺利完成。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现场总指挥刘峰表示,这次下潜是工程下潜,超额完成了预定下潜任务:一是验证了潜水器技术状态非常稳定和良好;二是长基线定位系统第一次试验就非常成功,潜水器具备了“指哪打哪”的能力;三是验证了潜航员驾驶技能,因为潜水器从山底一直爬到了300多米高的山顶。 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