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向阳红09”船7月28日电(记者 余晓洁)“8月初,中国科学家将搭乘本国潜水器进行‘大洋第一潜’,五彩缤纷、神秘莫测的大洋深海生物令人期待。”“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二、三航段的首席科学家王春生28日对新华社记者说。
如果海况良好、身体条件许可,这位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学家有望成为“大洋第一潜”的科学家。连日来,王春生接受了模拟舱抛载应急训练,并进入真舱内熟悉环境,为下潜充分做好准备。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期间,科学家们在我国南海冷泉和海山区收获颇丰,采集到很多样本。与第一航段相比,“蛟龙”号二、三航段的“大洋之旅”任务更艰巨——先后赴东北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和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勘探申请区开展近底生物调查、地质取样、海底摄像和相关海底试验作业。
19日从厦门起航10天以来,“蛟龙”号及其母船“向阳红09”一路向东已行驶2000多海里,途经东九区和东十区进入东十一区,预计将于当地时间8月4日抵达第二航段作业区。在这个7.5万平方公里的合同区里,我国享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
记者从现场指挥部了解到,第二航段初步计划在两周左右作业时间里进行5次预定下潜和2次机动下潜,最大下潜深度5000多米。其中,首次下潜预计在结核富集的东北太平洋CC区。已有科考资料显示,结核中金属品位锰最高可达30%、铜1.5%,钴1.0%。
“若能如期下潜,我们将开展结核试采区沉积物原位工程力学参数测量;近底定高航行拍摄;小尺度结核分布规律研究;采集巨型底栖生物样品和视像资料;分析比较深海海盆和海山巨型底栖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为深海采矿环境影响评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王春生说。
他说,第二航段工作区地形为深海海盆,生物食物来源主要靠海面沉降。能沉降到5000多米深海的食物非常有限,所以海盆里的生物分布少,捕捉不易。为提高捕获几率,科学家们制作了形状各异的生物诱捕装置。
“鱼类、海参、虾等强的物种通常在深海分布比较广泛,而海绵、海葵、水螅、海百合等固着的底栖动物在不同国家的合同区分布不均衡,地方性种类比例较高。我们很想尽快了解我国合同区内生物群落的分布状况。”他说。

“蛟龙”号7名下潜人员进行抛载上浮技能培训
新华社“向阳红09”船7月23日电(记者 余晓洁)“大家看,如果综合显控平台最下面右方这个数字亮起,说明潜水器距离海底小于50米,1分钟之内就会坐底。这时要立即抛载,”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祝普强23日在模拟舱里,给计划下潜的7名“乘客”进行了抛载上浮技能培训。
“每个下潜人员都必须掌握停止下潜、操纵潜水器上浮到水面的技能,”祝普强说。
“关键时候性命都在这些红红绿绿的按钮上了。应急逃生课我们每个人都上得特别认真,”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的唐丽梅说。听过祝普强讲解后,她动手操作了手动抛载、计算机控制抛载和液压抛载这三种抛载方式。 >>>详细阅读
“蛟龙”号将赴中国富钴结壳专属勘探矿区考察
新华社“向阳红09”船7月20日电(记者 余晓洁)中国19日获国际海底管理局核准,取得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矿区专属勘探权。正在太平洋上执行任务的中国科考队20日介绍说,“蛟龙”号将于8月底赴该区域进行科学考察。
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海洋生物学家王春生研究员告诉记者,按照任务计划,“蛟龙”号预计于8月底赴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矿区,开展近底生物调查和海底摄像。预计“蛟龙”号将在两座海山附近进行多次下潜,最大高差约4000米,了解海山区冷水珊瑚、海绵等底栖生物多样性和空间分布,为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今后对该区域资源绿色开发提供依据。
中国此次获批的专属勘探区位于目前所知的富钴结壳资源分布最为富集的西北太平洋海山区域,面积为3000平方公里。富钴结壳是位于海底山区岩石表面的富含钴、锰、镍、铜等元素的结壳状矿床,主要由铁锰氧化物构成,集中分布在水深800米至4000米之间的海山斜坡和顶部。 >>>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