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向阳红09”船8月6日电(记者余晓洁)经过18天的航程,搭载“蛟龙”号的“向阳红09”母船于当地时间6日晨抵达位于东北太平洋的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开始第二航段作业。科考队在为预定7日的“蛟龙”下潜进行“热身”准备。
现场指挥部初步决定,“蛟龙”号将在当地时间7日7时(北京时间8日1时)进行第二航段首次下潜,下潜深度约为5200米。这将是“蛟龙”号自2009年以来进行的第63次下潜。
本次下潜的位置在夏威夷东南方500多海里处,“向阳红09”船停留的具体坐标是北纬10度01分,西经154度18分。这是我国享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在这个7.5万平方公里的合同区里,锰、铜、钴、镍等金属结核的丰度和品位较高。
根据科考队的日程表,在这个合同区内有10至12天的作业时间,其间将进行5次预定下潜和2次机动下潜。
“11日之前的海况都还可以,我们要抓紧这个时间窗口,把几次下潜搞好。”现场总指挥刘峰在船一到位就立即到前甲板巡视,表示对海况还比较满意。
记者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随船气象员孙虎林处获知,当地海域在今明两天的天气是多云有阵雨,东到东南风4到5级,浪高1.5到2.0米,到7日下午转东到东北风4到5级,短时阵风6级。这都属于三、四级海况,而“蛟龙”号可以在五级海况以下作业,天气条件满足下潜需求。
天时、地利均已具备,科考队也展现各司其职的“人和”,为下潜进行准备:副总指挥、安全总监李向阳叮嘱大家戴安全帽穿防滑鞋;潜航员召集所有计划下潜人员宣读深潜作业规程;调查仪器保障员王友亮用不同材料的小卡片做防腐试验;水面支持系统技术人员高伟、李德威有条不紊地操作CTD绞车,为“蛟龙”下潜先探个路。
“CTD是重要的常规调查设备,用来测量作业海区海水的温度、盐度和深度。对‘蛟龙’号还有特别的作用,就是根据这些参数计算潜水器下潜和上浮所需的压载配重。”现场副总指挥、水面支持系统负责人丁忠军介绍说。
CTD设备下到5000米海深,获得声速剖面数据后回收至甲板,随后开始布放用于潜水器水下定位的长基线信标。
对于即将开始的第二航段“蛟龙”探海,深潜部门负责人叶聪说:“下潜作业分为工程下潜、应用下潜和培训下潜。7日的首次下潜是工程下潜,目的是检验潜水器的性能。其后几次都是应用下潜,由潜航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家共同完成。”
本次“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分3个航段共计113天,在圆满完成位于南海的第一航段任务后,搭载“蛟龙”号的“向阳红09”母船于7月19日从厦门起航,经过5281海里的航行,6日抵达了第二航段作业区。这次航行时间达18天,超过了“向阳红09”船2011年搭载“蛟龙”号从江阴出发到本海区进行海试前航行14天的纪录。

“蛟龙”号将赴中国富钴结壳专属勘探矿区考察
中国19日获国际海底管理局核准,取得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矿区专属勘探权。正在太平洋上执行任务的中国科考队20日介绍说,“蛟龙”号将于8月底赴该区域进行科学考察。详细内容>>>>
"蛟龙"号潜水器从厦门起航迎来长达两个月的远征

在圆满完成南海第一航段任务之后,“蛟龙”号潜水器19日从厦门起航,迎来一次长达两个月的远征。
未来两个月里,“蛟龙”号将先后赴东北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和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勘探申请区开展近底生物调查、地质取样、海底摄像和相关海底试验作业,执行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二、三航段任务。 详细内容>>>>
"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成果报告会召开
在报告会上,“蛟龙”号现场指挥部总指挥刘峰介绍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南海航段自6月10日从江苏江阴起航,到7月10日完成最后一次下潜,共进行了10次下潜,完成了对超短基线定位系统的标定、长基线系统的试验、冷泉区科学考察、海山区科学考察等相关任务,进一步验证了“蛟龙”号的其他各项技术性能,取得了丰硕的生物、地质样品和数据资料,锻炼了载人深潜队伍,为二三航段打下了坚实基础。 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