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蛟龙”第二航段首次下潜 海底多金属结核丰富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8月09日 07时33分   来源:人民日报

“向阳红09”船回收“蛟龙”号。国家海洋局供图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起吊。新华社记者 余晓洁 摄

    核心阅读

    北京时间8月8日1时许,“蛟龙”号在位于东北太平洋的我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详细勘查区,进行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航段首次下潜——工程下潜,最大深度5268米。

    通过海下9个多小时工作,本次下潜确认载人潜水器的技术状态良好,进行了近底航行拍摄,发现了多种海底生物,并测算出结核覆盖率约为50%。

    记者了解到,这是“蛟龙”号第六十三次下潜,主要任务是状态确认、土工力学原位测量,以及拍摄海底结核和生物照片兼顾大型底栖生物诱捕。下潜人员为叶聪、杨波、张同伟。

    获得大量高清视像,初步测算该处多金属结核覆盖率约50%

    当地时间8月7日早晨,作业区风雨交加,队员们穿着雨衣,坚守在各自岗位上,等待着下潜命令的下达。

    “各岗位注意,此次下潜是第二航段首次下潜,请相关人员谨慎操作!”“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现场指挥部总指挥刘峰提醒道。

    当地时间7时12分,全体人员各就各位。“布放潜水器。”随着总指挥一声令下,7时45分,“蛟龙”号被布放入水。8时02分,潜水器开始下潜。

    12时许,“蛟龙”号下潜至5200多米。叶聪等3人分别进行了载人潜水器的功能和性能的检测,开展沉积物土工力学原位测量,兼顾进行生物诱捕,开展近底航行拍摄。14时30分,“蛟龙”号抛弃压载返航,3个多小时后,被回收至甲板。

    据介绍,通过本次下潜,发现了潜水器海水泵注水阀等出现的一些技术故障,达到了验证“蛟龙”号技术状态的目的;获得了大量的海底高清视像,初步测算出此处多金属结核覆盖率约50%;发现了多种海参、鱼、海星、柳珊瑚、海蛇尾、虾等海底生物。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董彦辉说,“蛟龙”号帮助科考人员验证了该区域多金属结核的高覆盖率。从视频看,详勘区多金属结核虽然个头不大,但分布密密麻麻。它们形状规则大多为椭圆形,少量为菜花状,主要成分是锰、铁、镍、铜和钴。

    据悉,当地时间8月8日—8月12日的天气状况和海况符合下潜作业要求,科考队8月8日对“蛟龙”号进行检查维修,8月9日—12日或将进行2—3次应用下潜。

    探索深海采矿,本航次计划尝试诱捕迁移几种海底生物

    “今天下潜作业的合同区详细勘查区锰、铁、钴等金属丰度和品位比较高,具有良好的实际开采前景。‘蛟龙’号把试验性应用航次选在这里,就是进一步把这里的结核覆盖状况和海底地形地貌搞清楚。”刘峰介绍说。

    因此,“蛟龙”号携带了两样特殊设备一同下潜。一个是深海沉积物土工力学原位测试仪。“按作业计划,‘蛟龙’号坐底后,土工力学原位测试仪将开展静力触探测试和十字剪切测试。简单说就是测沉积物的软硬,为以后建造深海采矿设备提供重要参数。”来自长沙矿冶研究院的工程师陈铭告诉记者。

    另一个则是深海诱捕装置。刘峰说,“蛟龙”号下潜还要“了解该区域的巨型底栖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为深海采矿环境影响评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航次我们计划对沉积物和生物进行原位采集。用生物诱捕装置尝试把几种海底平原的生物迁移到海山链,过段时间再来看看,如果它们能快乐生活,就说明在平原地区采矿不会对生物多样性带来严重损害。”现场首席科学家王春生说。 

    不过,初次随“蛟龙”号下潜的深海沉积物土工力学原位测试仪未能正常工作,有待后续改进。此外,王春生说,诱捕笼诱捕作业不太成功,将研究改进诱捕装置。

    刘峰表示,第二航段一些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家加入到深潜队伍中。首次下潜为工程下潜,虽然没有获得相关的样品,但是完成了部分下潜任务,为接下来的应用下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综合人民日报记者 余建斌、吴月辉和新华社记者 余晓洁报道)  

 
 
 相关链接
· “蛟龙”号发现作业区多金属结核覆盖率高
· 记者手记:“蛟龙”携特殊设备下潜,展望深海采矿
· 记者手记:“蛟龙”携特殊设备下潜 展望深海采矿
· “蛟龙”号抵达作业海区为下潜“热身”
· “蛟龙”号抵达作业海区为下潜进行“热身”准备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