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北梁棚户区中秋夜:畅谈从“蜗居”到安居的希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9月20日 11时00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20日电(记者 贾立君)一轮明月从棚户区东南角缓缓升起,月光倾泻在院落。40岁的王彩铃用白瓷盘托出一个直径约8寸的大月饼,摆放在东侧的小凉房顶上。

    此时,全家老少10多口人欢欢喜喜地挤满了并不宽敞的小院,仰望净空,你一言我一语惊叹着今年中秋夜的月亮“又大、又圆、又亮”。

    这是内蒙古自治区规模最大的棚户区――包头市东河区北梁棚户区三官庙社区一户普通居民家的赏月情景。

    “这是我们在老房子里过的最后一个中秋节了,一定要好好庆祝庆祝。”王彩铃的叔叔王志荣说,从9月16日开始,一些75岁以上的居民已先行挑选廉租房,政府新建的首批棚户区居民安置房月初已封顶,过些天他们也将选新房,准备告别这个已住50年的老宅。

    记者19日下午来到布满密密匝匝小平房的北梁棚户区时看到,伸向各社区的几条六七米宽的街道车水马龙,一条条只容两人侧身而过的窄巷中,手提月饼、水果的人们进进出出,笑逐颜开,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晚上儿女们都要回来过节啦。”正在包饺子的福义街社区前大路7号院居民赵兰枝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现有住房在25平方米以上、40平方米以下的居民,每户都可选择一套65平方米的安置房,其中50平方米为政府无偿提供,剩余面积每平方米只需缴2000元购房款。

    “搬到楼房以后,再不用过这窝囊日子了。”赵兰枝说,这里尽管有自来水,但无下水管道,社区7000多人只有3个公厕,每天早晨她给89岁的婆婆倒尿盆时,得走几百米还要排队,“没半个小时回不来”。

    不管是街巷聚集聊天的邻里,还是屋里忙着准备节日晚餐的家人,都在畅想着即将搬入新房的种种益处。居民们告诉记者,这片占地13平方公里的棚户区,90%以上的房子为新中国成立前后所建,如今居住着9万多人,住房大多仅二三十平方米;地势坑洼不平、街巷狭窄弯曲,供热、燃气等公用设施一片空白,生活极为不便。如今,政府要在3年内将他们全部转移安置到廉租房、回迁房和安置房小区,“新楼房政府都给简单装修,拎包就能入住”,“不用再烧炭炉子,不用再愁上厕所”。

    暮色降临,一盏盏小院灯光汇成错错落落的闪耀星海,不少团聚的家宴上飞出欢快的歌声。“月到中秋分外明,我们终于看到了脱离‘蜗居’的希望。”71岁的付先有说,政府规划的三处搬迁安置小区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听到轰轰隆隆的机械声,看到这么明亮的月光,你说我们能不高兴吗?”

    中秋之夜,清凉的微风徐徐拂来;月华如水,浸润着一座座散落着碎砖烂瓦的平房屋顶,整个北梁棚户区淹没在一片欢声笑语中。

 
 
 相关链接
· 1.5万元撬动了什么?--江西农垦棚户区改造调查
· 吉林省加快推进城乡危房和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
· 审计署有关负责人谈棚户区改造工程跟踪审计
· 煤矿棚户区居民迁入新居的幸福生活
· 走进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城市棚户区
· 图表:我国棚户区改造“时间表”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